近日,全球風能理事會發布《2024年度風電市場供應側數據報告》(以下簡稱《報告》)指出,2024年,全球風電總計實現127吉瓦新增吊裝容量,風機供應量刷新歷史最高紀錄。其中,“中國造”表現尤為突出,全球前15大風電機組供應商中有10家都來自中國。
不過,《報告》同時指出,當前全球多家風電整機制造商業績仍然承壓,各國設置的潛在貿易壁壘同樣削弱風電供應鏈韌性,在全球風能理事會看來,各國應盡快移除可再生能源發展面前的阻礙,確保全球能源系統加速向綠色低碳轉型。
風機銷量創歷史新高
《報告》指出,2024年,全球范圍內總計有29家風電整機供應商完成了23098臺風機吊裝,在風電行業仍受到宏觀經濟壓力、大宗商品價格上漲以及供應鏈中斷等因素困擾的情況下,創下歷史最高紀錄。
數據顯示,風電整機市場中,有18家設備供應商來自亞太地區,8家來自歐洲,北美和中東地區分別有2家和1家。值得注意的是,2024年是歷史上首次全球前四大風電整機制造商都來自中國,整體來看,中國風電整機商在全球市場的影響力正逐年上升。
技術層面來看,風電機組的大型化趨勢以及技術路線變更同樣值得關注。《報告》數據顯示,在中國陸上風電機組迭代加速、海上機型不斷突破的情況下,2024年全球新增吊裝風電機組單機容量約為5.5兆瓦,同比漲幅達到9%,新增陸上風機單機容量首次突破5兆瓦的同時,海上風機平均水平也達到9.8兆瓦。同時,風電機組技術路線也在悄然發生變化,半直驅技術市場份額從2023年的25%增長到29.1%,這也意味著,優化度電成本、提升設備可靠性已愈加成為技術選擇重點。
在全球風能理事會首席執行官本·巴克威爾看來,創紀錄的新增裝機量再次證明,風能在推動能源轉型、幫助公眾應對由化石燃料波動引發的能源價格飆升方面,正發揮著關鍵作用。“全球能源轉型已經初現雛形,保證轉型速度將至關重要。如果未來10年行業能夠持續擴大投資,每年新增380吉瓦風電裝機,就能夠迅速部署風能,為能源系統帶來清潔、安全、和豐富的多重好處。”
供應鏈仍受多重挑戰
盡管能源轉型大勢所趨,但不可忽視的是,業界普遍認為,當前風電供應鏈發展實則“喜憂參半”,下游需求蓬勃迸發的同時,宏觀經濟壓力、電網接入不及時、投資成本上漲以及潛在貿易風險都讓風電產業鏈受到考驗。
《報告》指出,2024年,雖然多家風電機組供應商的風機業務盈利情況得到改善,但超過一半的西方整機廠商仍處于凈利潤同比下降的困境。
國金證券在其研報中指出,受風機銷售價格下降影響,2024年國內風電設備供應商盈利仍在承壓,風電設備板塊整體營收1920億元,同比下降3.5%,凈利潤也出現不小幅度下滑。同期,以GE Vernova、西門子歌美颯等為代表的西方風電整機商業績同樣受到挑戰,GE Vernova在2024年較2023年雖實現大額減虧,陸上風電板塊實現小幅盈利,但海上風電卻因項目執行推遲等原因持續虧損。日本企業三菱也在近期表示要“重新審視”日本海上風電項目,進一步評估項目可行性。
不止如此,潛在的供應產能短缺風險也在“發酵”。全球風能理事會指出,目前,全球風電供應鏈產能并未跟隨新增風電裝機增速持續增長,反而部分細分領域已經“掉隊”,葉片、塔筒等多個關鍵部件技術和產能都已出現短缺,無法滿足未來風電市場需求。尤其在歐美市場,政策反復、審批瓶頸等因素讓供應鏈投資長期出現不足,進一步加劇了供應鏈緊張態勢。
亟需多方合力支持
《報告》預測認為,風電裝機增長勢頭不會停止,今年全球風電產業還將繼續刷新年度新增裝機紀錄。然而,要想加速實現第二個“十億千瓦”風電裝機,全球風能理事會強調,行業與政府必須攜手消除結構性障礙,優化市場設計,并建立更加高效的采購機制。
近年來,多國提出可再生能源供應鏈“本土化”等新要求,在全球風能理事會看來,市場友好應是建設本土產業鏈的關鍵所在,尤其不應采取類似關稅或本土比例等“限制性”以及“破壞性”的政策打亂風電供應鏈。維斯塔斯在2025年業績展望中就指出,目前的國際貿易關稅水平對積壓訂單的執行造成影響,在美國這一情況更為嚴重。如果不采取相應行動,最終可能導致美國電力承購價格上漲。
在業界看來,盡管市場競爭持續激烈,但國際市場競爭也將為穩定風電供應鏈帶來好處。市場研究機構DNV研究人員馬庫斯·澤岑認為,從不同領域選擇兩到三家供應商,就可以通過競爭增強供應鏈的彈性。
而在本·巴克威爾看來,各國必須迅速采取行動,去掉條條框框、簡化審批流程,加速電網投資建設速度,確保市場能夠為可再生能源提供合理回報。要實現既定可再生能源發展目標,行業必須打通供應鏈瓶頸,修正當前存在缺陷的市場設計,并提供項目確定性。目前,產業界已經做好準備,只待部署加速。(記者 李麗旻)
轉自:中國能源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