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計2025年我國咖啡行業市場規模將突破萬億元大關
跨界打造“中國味”咖啡新名片
近日,上海發布的《2025中國城市咖啡發展報告》顯示,全國人均年咖啡消費首次突破20杯,達到22.24杯。作為國內標桿,上海以9115余家咖啡館的密集布局,超越東京和紐約,成為全球咖啡館數量最多的城市。這一數據既展現了國內咖啡行業的蓬勃發展態勢,也揭示出行業競爭的激烈程度。我國咖啡正憑借強大的創新力,通過與“酒、果、花、茶”等產品的跨界融合,打造“中國咖啡”這一新名片。
健康引領:融合成行業新趨勢
去年3月,上海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在全市試行飲料“營養選擇”分級標識制度,這一舉措讓消費者對飲品的營養成分有了更直觀的認識,也讓“控糖”理念深入人心。
在上海徐家匯工作的白領許小姐就是一個典型例子。作為奶茶重度愛好者,分級制度實施后逐漸用咖啡替代奶茶的她表示:“這大半年,我喝得最多的就是橙C美式。”
去年7月,國家衛生健康委等14個部門聯合發布《健康中國行動--糖尿病防治行動實施方案(2024-2030年)》,進一步明確“控糖”目標和方向。這一方案不僅提升消費者的健康意識,更促使咖啡茶飲行業加速產品革新。
如今,除常見的美式、拿鐵,更多融合型的創新咖啡單品出現在菜單上。比如瑞幸“夏日西瓜冷萃”、Manne“r杏子冰茶美式”、Mstand“黑櫻桃桑葚咖啡”等,滿足消費者對健康與美味的雙重追求。
跨界創新:重塑咖啡消費場景
中國人對茶情有獨鐘。咖啡行業在國內興起之初,茶行業曾被認為會受到沖擊。然而在新消費時代,創新思維打破傳統認知,茶與咖啡通過工藝和技術的融合,為消費者帶來新的飲用體驗。
在線下咖啡店,各大品牌紛紛推出茶咖新品。瑞幸的“鮮萃輕輕茉莉”提供“含輕咖”和“不含輕咖”兩種個性化選擇,庫迪的潘帕斯藍生酷茉莉拿鐵有“金獎深烘”和“鉑金精品”兩種咖啡豆選項。
融合效應還延伸至速溶咖啡、掛耳咖啡和瓶裝即飲咖啡等多個領域。比如連咖啡每日鮮萃茶和咖mini裝、茶顏悅色的鴛央掛耳茶咖,星巴克的茉莉拿鐵、鐵觀音烏龍拿鐵等。這些茶咖產品精準對接休閑、辦公、聚會等不同消費場景,可滿足消費者在多種場景下對飲品的需求,為咖啡市場注入新的活力。
產業升級:尋找海外市場新機遇
艾媒咨詢數據顯示,2023年,我國咖啡行業市場規模已達6235億元,預計2025年將突破萬億元大關,2029年更將攀升至1.39萬億元。咖啡行業的創新發展,不僅推動國內市場穩步增長,還為產業出海創造機遇。
以咖啡種植大省云南為例,近幾年咖啡豆出口量呈爆發式增長。據昆明海關數據顯示,2024年云南累計出口咖啡3.25萬噸,同比增長358%,產品遠銷荷蘭、德國、美國、越南等29個國家和地區。
消費端也在積極布局全球市場。瑞幸咖啡從東南亞市場切入,庫迪選擇中東市場,NOWWA挪瓦咖啡則將目光瞄準歐洲及北美市場。今年,上海陸家嘴金融城國際咖啡文化節首次走出國門,15家中國本土咖啡品牌以“遇見中國”專區的形式亮相英國倫敦咖啡節,展示極具中國特色的咖啡產品。陸家嘴金融城國際咖啡文化節主辦方負責人陳敗表示:“我們不僅要把全球精品好咖啡引入上海浦東,更要為中國本土咖啡走向國際市場探索新路徑。”
對于中企出海,里斯戰略咨詢中國區合伙人何松松認為,東南亞咖啡市場與中國咖啡業發展路徑相似,中國咖啡企業可從經濟型咖啡、高端精品市場及門店模式等方面挖掘創新機會。但他提醒,企業不能簡單復制國內模式,而要超越價格競爭,通過構建深層的文化共鳴來提升品類創新能力。
隨著咖啡產業鏈創新能力的不斷提升,以及Z世代對國潮文化自信的增強,我國咖啡正逐步從“模仿者”向“定義者”轉變。未來,我國咖啡有望在全球市場開創屬于中式咖啡的新時代,成為傳播中國文化自信的一張新名片。(記者 范永偉 通訊員 芮勇峰 田巧云)
轉自:中國食品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