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制藥大國”到“制藥強國”加速轉變 向新而行國產創新藥蓬勃發展


    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   時間:2025-08-04





      今年5月,三生制藥與輝瑞達成60.5億美元授權協議,刷新了中國創新藥單筆交易紀錄。與此同時,迪哲醫藥自主研發的舒沃替尼在美國實現“零發補”獲批,成為中國首個獨立研發并在美上市的全球首創新藥(FIC)。


      這僅僅是中國創新藥行業2025年上半年蓬勃發展的縮影。數據顯示,2025年上半年中國創新藥領域達成超50筆全球合作,總額達484.48億美元;154款新藥獲批臨床,16款創新藥成功上市,77款藥物獲得孤兒藥等特殊資格認定。在資本市場,港股創新藥ETF年內漲幅高達58.95%,顯著跑贏恒生指數及科技指數。在政策面上,2025年6月底,國家醫保局設立“商業健康保險創新藥目錄”,為高價創新藥開辟全新支付通道。


      源頭創新重塑治療范式


      上半年,中國創新藥研發動能持續釋放。6月單月新藥臨床批件數量達154件,較上月增長9%,其中雙抗和ADC藥物管線占比提升至32%,成為技術突破的核心領域。


      在政策優化與資本回暖的雙重驅動下,創新藥從研發到商業化的全鏈條效率顯著提升,出海成績單尤為亮眼。據統計,2025年上半年中國創新藥領域達成超50筆全球合作,總額達484.48億美元。其中三生制藥與輝瑞達成全球授權協議,授予后者 PD-1/VEGF雙抗藥物海外權益,協議包含12.5億美元首付款及最高48億美元里程碑付款,總金額達60.5億美元。


      在近日舉行的第42屆全國醫藥工業信息年會和“2025北京·昌平生命科學論壇”上,中國世界貿易組織研究會會長馬建春表示,中國在研的原研創新藥數量已躍居全球第一,中國正在加速實現從“制藥大國”到“制藥強國”的轉變。


      諾誠健華臨床開發和醫學研究副總裁趙仁濱表示,2019年至2024年,中國創新藥的License-out(對外授權),不管是交易數量、首付款金額還是交易總金額都在逐年上升。


      創新藥在出海領域也呈現多元化趨勢。腫瘤管線交易占比從2023年的72%降至2024年的61%,而代謝內分泌、自身免疫領域占比升至25%。


      有藥企負責人直言:“中國生物藥企業出海是要到大江大海里去選擇有競爭性的優勢領域——腫瘤、自免和以糖尿病、減肥為主的代謝類疾病。”


      馬建春說:“實現全球化并不會一帆風順,有很多挑戰需要應對,比如說監管的壁壘、知識產權保護以及海外運營能力等方面,都是需要破解的難題。”


      政策賦能企業加速沖刺


      今年6月30日,國家醫保局與國家衛生健康委聯合印發《支持創新藥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措施》,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首次設立“商業健康保險創新藥目錄”。


      平安保險健康險相關負責人表示,這相當于為高價創新藥開辟了“特區”。盡管首批商保目錄預計納入的藥物數量還不確定,但是業內人士普遍認為,會覆蓋腫瘤靶向藥、罕見病療法等多種臨床急需藥物。通過保險行業深度參與價格協商,患者能夠有支付保障,藥企也可獲得更高的定價空間。


      有數據預測,隨著商保加入支付體系,國內創新藥自費市場規模將從2024年的3200億元增至2030年的1萬億元,為高價創新藥提供廣闊空間。


      易慕峰生物 CEO孫敏敏曾表示,國內上下游產業鏈蓬勃發展,工業發展迭代必然帶來產品成本的大幅降低,后續針對患者的創新支付手段(例如惠民保、按療效付費的模式)等都值得探索。如價格較高的 CAR-T產品,公司先加大研發投入,突破實體瘤治療的技術瓶頸,持續優化工藝技術平臺,在保證產品質量的同時降低成本,探索更多減輕患者負擔的支付方案,并使創新細胞藥品造福全球患者。


      值得關注的是,政策提倡將全國醫保信息平臺納入創新藥研發支持體系。加強醫療、醫保、醫藥三方信息互通與協同,做好醫保數據資源管理,推動醫保領域公共數據資源利用。


      “醫保數據對企業開放,企業就可以根據數據來進行調研、評判,然后再來決定去研發什么樣的藥。”有藥企相關負責人認為,“這種機制將精準阻擊同質化研發,加速 PD-1等內卷領域的洗牌。”


      行業重構迎來價值重估


      業內人士表示,在行業整體繁榮的表象下,對于創新藥企來說,一場不亞于“集采”的洗牌正在到來。


      行業分化格局日益明顯。頭部企業憑借管線和商業化能力鞏固優勢,恒生港股通創新藥精選指數前十大權重股占比達75.85%。與此同時,創新藥企業研發支出占營收比重已從2023年的157%降至當前的89%,部分企業凈利率提升至15%至20%。


      創新深度亟待加強。綜合數據看,當前交易集中在 ADC、GLP-1等成熟賽道,真正原創的FIC占比仍需提升。東吳證券預測,到2030年,中國創新藥市場規模將突破2.3萬億元,但這需要雙抗 ADC、siRNA、通用型 CAR-T等下一代技術的持續突破。


      國際化路徑更加多元。龍頭企業正從“產品出海”轉向“平臺出海”;中小藥企通過New?Co模式(將中國資產注入海外基金設立的新公司)降低單一市場依賴,比如康諾亞通過持有 Timberlyne 25.79%股權,從技術輸出方變為國際股東,開創了全新的出海模式。


      馬建春建議,設立跨境平臺提供出海全流程支持的一站式服務,降低企業出海的各環節成本。同時要“培育耐心資本”,讓金融資源和科技創新更好結合。(記者 馬嘉)


      轉自:中國商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35964

    www.色五月.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