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新興市場掘金 向“小單快反”轉型 跨境電商韌性不減


    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   時間:2025-08-08





      據海關總署初步測算,上半年,中國跨境電商進出口約1.32萬億元,同比增長5.7%。其中,出口約1.03萬億元,同比增長4.7%;進口約2911億元,同比增長9.3%。盡管與2024年上半年約10.5%的增速相比明顯放緩,但在當前充滿不確定性的外部環境下,這樣的增長態勢依然凸顯了中國跨境電商產業的堅韌活力與發展潛力。有觀點認為,跨境電商已在傳統出口領域發揮重要作用,正在成為推動中國外貿結構優化和增長動能轉換的重要力量。


      以靈活姿態面對變化


      4月開始,隨著美國小額免稅時代走向終結、施行所謂“對等關稅”,跨境電商被推到了“闖關時刻”。分散市場、多元布局是跨境電商企業應對變化、保持增長的重要驅動力。


      焦點科技副總裁、中國制造網總裁曹睿在接受記者采訪時坦言,如今的外貿企業個個都是“多面手”——有意識地進行多元化市場布局,積極拓展新興市場,建立更國際化的供應鏈體系,增強自身的經營韌性。他相信,通過平臺和外貿企業的共同努力,“中國制造”能以更靈活的身姿應對外貿環境的變化。


      “不把雞蛋放在同一個籃子里”已是跨境電商企業的普遍共識。曹睿向記者展示了一組數據:前5個月,他所在的平臺流量同比增幅居前的區域為中東、拉美、非洲、歐洲、南亞,增幅均超40%;5月單月,中東區域流量“一騎絕塵”,同比增幅高達59%,非洲與拉美區域的同比增幅也達到50%以上。


      眾多外貿企業嘗到了甜頭,在新興市場挖到了“第一桶金”。比如,主營保溫杯、寵物碗的上海開芮實業有限公司原以出口美國為主,面對關稅壓力,借助MIC國際站市場分析精準了解到歐洲市場需求,其北歐定制款大容量保溫杯成功拿下瑞典客戶2萬只杯子的采購訂單;主營迷你電腦、工業電腦等產品的深圳市帆尼斯科技有限公司則通過MIC國際站的市場匹配與資源整合,打開了新興市場的大門。


      另據瀚聞資訊全球貿易與產業增長實驗室(GTI)數據,上半年,中國B2C跨境電商對東盟出口規模第一,同比增幅達75.0%;對俄羅斯出口增速最高,同比增長146.9%。在前十位貿易伙伴中,有8個同比增速保持增長。中國B2B跨境電商商品出口前三位貿易伙伴分別是東盟、中國香港、歐盟,其中,東盟不僅出口規模遙遙領先,增速更是飆升到338.0%。總體來看,在前十位貿易伙伴中,有9個同比增速保持增長。


      向“小單快反”轉型


      對我國而言,跨境電商進口側重滿足國內消費升級需求,為國內消費者提供全球優質商品,并注重優化消費體驗;跨境電商出口助力中小企業拓展國際市場,提升品牌影響力,且更突出靈活響應海外訂單。


      然而,當前較為復雜的環境無疑將導致中國跨境電商出口成本上升、競爭力下降、監管壓力增大。跨境電商應怎樣走好下半場?


      中國機電產品進出口商會跨境電商分會副秘書長鮑大林建議,通過拓展新興市場、優化供應鏈、提升產品附加值,來降低風險、增強競爭力,將成為下一步企業“出海”的應對措施。“盡管有的國家對跨境電商人為設限,但并不能改變跨境電商本身的優勢和國際貿易數字化發展大勢,以及我國外貿高質量發展的趨勢。”


      商務部研究院副研究員洪勇在接受記者采訪時亦表示,在全球電商“紅利期”逐步退潮、外部政策不確定性增強、國際競爭加劇的背景下,跨境電商企業應轉向“質優增長”,以提質為核心,更加關注利潤率、產品溢價能力、品牌價值,避免單純追求規模。跨境電商企業要在多元市場渠道拓展、供應鏈優化、數字化管理和合規體系建設上持續投入,才能在“下半場”贏得競爭優勢。


      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電商所所長杜國臣分析,隨著跨境電商在全球范圍的影響日益擴大,中國電商企業要提升在產品標準、貿易規則、競爭政策等方面的合規水平和合規意識,適應不同市場的要求。另外,要進一步提升跨境電商與產業鏈供應鏈之間的融合水平,從傳統的訂單生產模式向“小單快反”、多品類、小批量轉型,促進傳統外貿企業與跨境電商發展的同頻共振,推動更多適合跨境電商出口的產品和廠商更好發展。  


      轉自:消費日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35964

    www.色五月.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