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國內外行業協會和研究機構普遍上調2025年全年光伏發電新增裝機規模預測數值。中國光伏行業協會將今年全球光伏新增裝機規模預測從531吉瓦至583吉瓦,上調至570吉瓦至630吉瓦;將我國今年光伏新增裝機規模預測從215吉瓦至255吉瓦上調至270吉瓦至300吉瓦。歐洲光伏產業協會則預測,樂觀情境下,今年全球光伏發電新增裝機規模將達到744吉瓦。如果光伏組件價格仍維持較低水平,安裝率將維持高位。其中,中國將繼續發揮引領作用,中國光伏發電新增裝機規模占全球的比重將在53%左右。
中國是核心市場
中國光伏行業協會名譽理事長王勃華指出,今年上半年,我國光伏發電累計裝機規模突破1000吉瓦,占我國總發電裝機容量的30%,所占比重持續提升,同期火電裝機占比進一步下降至40%。今年前6個月,國內光伏發電新增裝機規模達到212.21吉瓦,同比增長107%,創下新的里程碑。
王勃華表示,國內項目并網基礎扎實,裝機增長確定性強。風光大基地等項目穩步推進,是新增裝機規模上漲的有力保障。此外,市場化交易成熟省區裝機需求穩定,新疆、甘肅、青海等已全電量參與市場交易的省區潛力大。
標普全球清潔能源技術-光伏首席分析師胡丹認為,未來,中國仍是新能源發電裝機的核心及最大市場。從系統性價比上出發,中國產品有競爭優勢。
彭博新能源財經也給出積極預測,認為2025年中國光伏發電新增裝機規模將較2024年增長12%。
美國智庫“全球能源監測”指出,中國將繼續主導全球可再生能源產業建設格局。全球潛在可開發的可再生能源發電項目總規模為4484吉瓦,其中1302吉瓦在中國。截至目前,中國計劃建設的可再生能源發電站占全球的29%;全球正在建設的可再生能源發電項目總規模達689吉瓦,其中中國占74%。
多點開花格局新
與此同時,全球光伏市場也呈現出發展新格局。歐洲光伏產業協會表示,2025年,太陽能歷史上首次成為歐盟最大的電力來源,在2025年6月供應了歐盟22.1%的電力,這不僅顯示出太陽能產業在歐盟迅速發展,還表明太陽能正在歐盟能源轉型中發揮重要作用。在公用事業項目和長期購電協議政策的推動下,歐盟太陽能產業富有彈性。
胡丹表示,頭部光伏市場雖有增長,但增長速度放緩,新的市場機會則分散在全球各個區域,潛力廣闊。
王勃華表示,今年前6個月,我國硅片、電池片、組件對海外市場的出口量分別達到35.5吉瓦、44.5吉瓦和125.6吉瓦。其中,電池片出口量同比增長74.4%,出口額同比上漲33.06%。隨著海外組件產能迅速擴張,海外電池片需求愈發高漲。
“今年上半年,我國組件出口額同比實現增長的國家/地區高達115個,組件出口額同比增長前10國遍布全球。其中,對51個國家的出口額增長率更是超過100%,與2024年相比增長態勢顯著。”王勃華進一步補充,“新興市場逐漸成為光伏組件出口亮點,對非洲、大洋洲、北美洲、亞洲組件出口量同比分別增長47.5%、23.7%、15%和12.2%。2022年以來,新興市場增長穩定,2024年下半年出口屢創新高,且出口波動小于歐洲市場。其增長主要來自全球大量小規模市場,而非巴西、印度等發展中大國。”
規模化確定性強
英國咨詢公司“全球數據”預測,到今年年底,全球光伏發電累計裝機規模將達到2378吉瓦;到2026年、2030年、2032年底、2035年底則將分別達到2849吉瓦、4.8太瓦、6太瓦和7.6太瓦。
國際能源署預計,全球電力需求在2025年至2027年期間將以年均3.9%的速度增長。可再生能源在2025年至2027年期間將滿足全球電力需求增長的95%。到2027年,太陽能光伏將占全球電力需求增長的一半。
國際性能源領域組織能源協會認為,光伏發電滲透率仍有較大提升空間。世界主要經濟體光伏滲透率不斷提升,特別是近5年增速較快,2024年世界平均光伏發電滲透率約為6.57%,全球滲透率最高的國家荷蘭數值也僅為21%。
電力規劃設計總院高級工程師張金霞表示,當前,全球能源結構正經歷較大變化。從國際發展趨勢來看,光伏發電目前仍是全球最具發展潛力的替代能源,無論是從全球還是中國自身的發展來看,光伏的規模化發展已經成為既定的事實和戰略方向。
“全球數據”高級電力分析師瑞康·希麗達表示,光伏發電部署持續增長將主要由成本下降和強有力的政策支持驅動。同時,全球能源轉型加上氫能和人工智能的出現,將推動電力需求不斷增長,也將推動光伏市場增長。未來,光伏產業投資將保持較高水平,到2030年底,每年投入將超過3000億美元。
不過,瑞康·希麗達同時指出,雖然預計在不久的將來,太陽能和風能將成為全球主導電源,但美國或將掉隊。美國政府設置關稅和海上風電租賃限制政策已經對可再生能源產業發展產生了重大影響。(記者 董梓童)
轉自:中國能源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