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廣西壯族自治區百色市西林縣持續出現大到暴雨、局地特大暴雨,引發山洪災害。由科大訊飛打造的智能叫應系統先后觸發"準備轉移"和"立即轉移預警"程序,即刻向57名相關責任人共發送114條實時預警信息,提示泥洞屯山洪災害危險區降雨量已超預警指標,提醒注意加強山洪災害防御,做好人員轉移避險工作。最終,危險區89戶361人全部轉移至臨時安置點,成功避險1起山洪災害。
科大訊飛相關負責人介紹說,這是智慧水利在防洪減災領域的典型應用之一。事實上,在國家數字化戰略與水利高質量發展政策驅動下,我國智慧水利已形成"頂層設計-基礎設施-重點應用-公共服務"全鏈條布局,并在防洪減災、資源節約、生態保護和民生服務等方面展現出顯著的綜合效益。
智慧水利什么樣
智慧水利是指利用物聯網(IoT)、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AI)等新一代信息技術,實現對水利對象及活動的透徹感知和全面互聯,為水安全、水資源、水環境、水生態等領域的水利業務提供智能化決策、精細化管理和泛在化服務,從而全面提升治水能力,保障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
國際數據公司(IDC)中國助理研究總監孫吉峰表示,經過多年建設,中國水利信息化已有了長足進步,建設了覆蓋全國江河湖海的監控網絡,目前水利信息化建設邁入"智慧水利"全新發展階段,為"水治理體系和水治理能力現代化"建設提供重要抓手。
以科大訊飛的智慧水利解決方案為例。該企業打造了"一平臺三中臺2+N應用"綜合解決方案,實現水利場景數字化、模擬智慧化、決策精準化;匯聚融合各層級、各業務領域的水利數據,挖掘數據新價值點、搭建數據新應用場景,從而構建覆蓋流域、省級、市級、區縣級智慧水利解決方案;服務于水旱災害防御、水資源管理與調配、水工程運行管理、水行政執法、水利公共服務等水利業務。
科大訊飛相關負責人表示,目前科大訊飛在全國各地已經打造了數字孿生引江濟淮、數字孿生龍云灌區等一系列行業標桿項目,形成了包含灌區、流域、樞紐、水庫、湖泊等水利對象的典型案例,創造了良好的經濟和社會效益。例如,科大訊飛承建的安徽省水利信息化省級共享平臺構筑了一張全天候智慧防汛網,為防汛工作裝上了水利"超腦"。通過該平臺不僅解決了信息分散、系統分割、安全薄弱、共享不足等問題,還實現了全天候在線監測和自動預警,推動防汛調度工作從"人防"到"技防"的轉變。
不過,我國智慧水利建設也存在不足。孫吉峰說,一是感知覆蓋不足,50%的中小河流沒有監測設施、大部分中小水庫和堤防未開展安全監測,而且設備接口、標準不統一,導致水利行業在數據獲取、分析和應用方面自動化率不高。此外還存在不同地區、不同部門之間的水利數據整合與共享程度不高,影響了數據的綜合價值利用。二是智能化程度不足,大數據、人工智能等能力在流域防洪、決策調度、水利工程、預警預案、安全監測等方面落地不足。三是數字孿生水利建設取得一定成效,但在覆蓋范圍、功能完善度等方面仍有提升空間。
智慧水利市場巨大
近日,IDC發布的《中國智慧水利市場份額,2024:政策、技術雙重推動行業數字化轉型》報告顯示,2024年,中國智慧水利市場規模達102.3億元。
同時,相關數據顯示,2024年,中國水利建設投資創歷史新高,實施水利工程項目4.7萬個,完成水利建設投資額1.35萬億元,同比增長12.8%,其中智慧水利相關項目占比顯著提升。
IDC認為,中國全面推進流域、水網及工程數字孿生建設,擴大數字孿生技術在水利領域覆蓋范圍和應用深度,確保每條河流、各級水網和每座工程都能實現全面覆蓋和高精度、高時效的數字映射。同時,開展"人工智能+水利"專項行動,構建水利大模型的應用框架,打造智能防洪、水網調度、河湖監管、水利工程運行管理等一批示范性應用場景。
孫吉峰表示,中國智慧水利行業正步入高質量發展的快車道,水利領域的數字化投資占比逐步提升,為智慧水利市場帶來機會。
具體看,"天空地水工"一體化監測感知系統建設:未來水利監測感知系統的建設會進一步加大,以提升監測感知系統的覆蓋范圍和監測精度,確保數據獲取的及時性和準確性。
數字孿生水利建設:數字孿生結合人工智能技術將增強對接入數據如航拍數據的處理,基于機理模型的仿真技術應用于水利數字孿生領域,可提高決策的科學性和準確性。數字孿生水利將圍繞監測感知、數據底板、模型平臺和智能應用進行建設。
數據整合與共享:未來市場機會包括通過建設統一數據標準,建立"一數一源"機制,推動省市縣三級數據倉共享;跨部門聯動,推動不同地區、不同部門之間的水利數據整合與共享,如打通水利與氣象、環保數據接口等。
人工智能賦能智慧水利:2025年水利部工作會議強調推動"人工智能+水利"行動,人工智能技術特別是大模型技術采用度逐步提升,實踐方面包括基于水利大模型、水利知識庫,實現水利知識問答、政策解讀、公文助手、信息抽取等功能,為水利行業客戶提供智能服務、辦公輔助和決策支持。
據了解,未來3-5年,我國智慧水利將由"框架建設"進入"深度應用"階段,圍繞"數字孿生+大模型+全域感知"的技術主線,輔以"標準統一、數據共享、基層賦能、安全可控"四大保障,推動我國水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全面躍升。(記者 孫立彬)
轉自:中國高新技術產業導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