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數字金融發展迅速,國務院正式印發《互聯網金融風險專項整治工作實施方案》,對互聯網金融行業進行規范。9月份,伴隨著G20峰會的召開,綠色金融、數字金融成為熱門話題。同時為加強對數字金融的支持,國家還出臺了《關于構建綠色金融體系的指導意見》、
《G20數字普惠金融高級原則》、《G20普惠金融指標體系》等文件。當前,以互聯網金融為代表的數字金融在降低投融資成本、提高融資效率、拓寬投融資渠道等方面具有顯著的作用,尤其為面臨融資難、融資貴的中小企業注入了新鮮的活力。
數字金融改變了新興經濟體中人們的金錢交易方式,這主要體現在手機上,移動電話可以輕松訪問數字錢包,可進行收付款業務、儲蓄業務等各類金融服務。研究機構麥肯錫曾采用其專有的一般均衡宏觀經濟模型來計算數字金融服務對各國GDP的影響。研究發現,到2025年數字金融可幫助新興經濟體增加6%或3.7萬億美元的GDP。在此之前,新興經濟體需借鑒一些發達經濟體的經驗,從兩方面著手,一是加快數字支付的部署,在未來10年實現數字支付占總交易量的25%~50%;二是提升金融服務的覆蓋率,確保10年后至少91%的成年人能夠獲取金融服務,這也是當前高收入國家的平均值。
數字金融服務對各國GDP的潛在影響主要取決于各國的數字支付水平。考慮到當前較低的金融包容性及數字支付水平,對于埃塞俄比亞、印度和尼日利亞等低收入國家的GDP增長潛在影響可能最大。巴基斯坦當前的金融系統屬于欠發達水平,需要更多的前期投資,因此數字金融對其GDP的影響幅度將低于其他低收入國家。我國、巴西和墨西哥等中等收入國家的GDP增長潛力將低于低收入國家,但其增長數額也比較顯著。在研究報告中的7個新興經濟體國家中,我國的GDP增長潛力較低,為4.2%,這是由于我國債務水平相對較高,信貸可持續增長的空間較少。
數字金融除了對GDP的影響外,還將對各國的商業模式產生長期影響。這種影響將主要體現在減少非正規經濟、增強市場流動性和促進商業模式創新三個方面。
一是減少非正規經濟。數字支付等數字金融方式將有助于提高金融透明度,從而幫助各國政府縮小目前許多新興經濟體中存在的大型非正規經濟的規模。某一經濟體以現金為主的交易方式與其非正規部門的規模之間存在著強烈的相關性。通過創建支付記錄,數字支付可幫助政府改進稅收征收方式。根據一項計量經濟分析發現,每年平均增加10%的電子支付可幫助縮小5%的影子經濟規模。減少非正規經濟的規模將具有重大的經濟效益,將促進非正規企業的正規化,并將推動其投資和增長,從而提高整體經濟的生產力。
二是提高市場流動性。隨著數字支付越來越普遍,交易和支付量也將增加。與將錢藏在床墊下或塞入錢包中相比,數字金融可以實現更自由地流通,并通過借貸部署相關投資,從而提高整體經濟的流動性。
三是促進商業模式創新發展。數字金融將推動一系列新的商業模式的出現,包括新型金融服務,如P2P借貸或新的信用評分方法,面向貧困人口的小額支付機會,以及新的數字商務,包括電子商務和按需服務。所有這些均將刺激創業、創新和就業創造,促進長期增長。
為保障數字金融的順利發展,各國需創造開放的市場環境,不斷鼓勵企業家、非銀行內資公司和外資公司提供各類新產品和服務,為用戶提供更多的選擇和更具競爭力的價格。政府部門可考慮盡量簡化商業流程,鼓勵競爭和投資,為新的市場進入者創造商業友好型監管環境,政府和私營部門還需要改善人力資本,尤其是提高創業、業務和技術能力。可鼓勵企業家、非銀行內資公司和外資公司提供各類新產品和服務,為客戶提供更多的選擇和更具競爭力的價格。
創造開放的投資和人才環境也十分重要。在麥肯錫全球研究所的調查中,發展中國家的企業家指出,聘請和建立人才隊伍將是數字金融發展過程中面臨的一大挑戰。由于高技術人才成本高昂,許多市場當地人才短缺,且人們偏好安全系數較高的工作,人才引進變得困難重重。鼓勵外國直接投資金融業將可帶來急需的資本、創意和人才。大多數發展中國家均限制外資銀行及其他金融機構,以期確保金融業為國家利益服務。(工業和信息化部賽迪智庫中小企業研究所 陳辰)
轉自:中國工業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