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新三板融資排行榜更新,新三板共有90家企業完成股票發行,其中中西部地區企業融資規模明顯增加。
對此,有專家指出,中部地區在全國區域發展格局中有舉足輕重的地位,但是一直以來,中部地區金融發展也存在不少問題,比如金融總量與經濟總量的不匹配、金融結構不夠優化、金融市場不發達、直接融資水平低、杠桿率較低等,這些問題亟待各方面共同解決。
發展金融業納入中部崛起“十三五”規劃
近十年來,中部地區經濟社會發展取得顯著成就,經濟總量占全國比重由2005年的18.8%提高到2015年的20.3%。
“中部地區在全國區域發展格局中具有舉輕若重的戰略地位。”
安徽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花建慧在日前舉行的中部發展金融論壇上表示,“中部六省各有特色,各有優勢,深化金融合作有良好的基礎,可以在資源共享、風險防控、人才交流等方面加強協作,實現金融資源跨區域優化配置,共同促進中部地區金融發展。”
據悉,中部地區包括山西、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六省,國土面積102.8萬平方公里,占全國陸地國土總面積的10.7%;2015年底人口3.65億人,占全國總人口的26.5%。近十年來,中部地區經濟社會發展取得顯著成就,經濟總量占全國比重由2005年的18.8%提高到2015年的20.3%。
去年12月20日,國家發改委發布了《促進中部地區崛起“十三五”規劃》,規劃中提到,穩妥有序發展金融業,鼓勵各類金融機構在中部地區設立機構總部、地區總部、分支機構,規范要素交易市場、新型投融資等平臺建設。
今年1月2日,湖南省提出“十三五”金融業發展規劃,到2020年全省金融業增加值2300億元以上,“十三五”期間年均增速達到15%,占GDP的比重6%左右;金融業稅收突破500億元;到“十三五”末,全省實現銀行存款余額7.2萬億元,貸款余額4.8萬億元。規劃提出,要提升地方骨干金融企業競爭力,鼓勵社會資本進入本地金融行業,規范發展新型金融機構和業態,加強融資增信體系建設等。
除了湖南省,其余中部省份也各自提出了本省的“十三五”金融業發展規劃。比如山西提出,到2020年金融業增加值突破1600億元,占GDP的比重超過10%;湖北省提出,到2020年全省金融業增加值達到3500億元,占GDP比重達到7.5%;江西省的表述則為金融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達到全國平均水平”。
中部地區金融發展成就顯著
中西部地區融資對銀行貸款的依賴度明顯高于東部地區,東部地區直接融資占比較高。
在利用金融推動實體經濟方面,中部省份取得了較快的進展。“今年金融體系不斷完善,全省銀行業金融機構128家、省級保險分支機構60家,初步形成了傳統金融、新型金融共同發展的多元化金融組織體系。”花建慧表示,“近年來,安徽省大力推進金融改革創新,2016年末全省存、貸款余額分別超過3萬億、4萬億,全省新上市公司93家,去年實現直接融資4386億元,是2010年的8.8倍。”
此外,根據湖南省政府金融工作辦公室發布的文件,2015年全省金融業實現增加值1104.18億元,是2010年的2.4倍,占地區生產總值(GDP)比重達3.8%,比2010年提高了0.9個百分點。“十二五”期間,全省金融業增加值年均增長15.1%,分別高于同期全省第三產業增加值和GDP年均增速3.8和4.7個百分點。2015年末全省金融業資產總額4.89萬億元,其中銀行、證券、保險等地方金融機構資產總規模分別達1.30萬億元、1900.42億元和80.23億元;各項存款余額3.62萬億元,“十二五”期間年均增長16.5%,高于全國同期水平4.1個百分點;各項貸款余額2.42萬億元,“十二五”期間年均增長16.1%,高于全國同期水平1.5個百分點;金融業稅收248.68億元,占全省稅收的8.23%。
央行數據顯示,中、西部地區融資對銀行貸款的依賴度明顯高于東部地區,東部地區直接融資占比較高。中西部地區,產業發展的金融支持模式主要依賴于中小金融機構,比如農信社等。以中國郵政儲蓄銀行安徽省分行為例,據中國商報記者了解,該行建立于2008年1月18日,至2017年一季度末共累積投放各類貸款6210億元,其中三農及小微企業貸款達到1709億元,占比28%;信貸余額達到1312億元。今年一季度實體經濟貸款投放247億元,推動實體經濟貸款規模達到1131億元,占全部貸款的86%。累計投入40億資金用于農村網點改造升級、金融機具布放,在縣域地區設立網點1280個,自助機具2377臺,助農取款點4600個,進一步完善了三農、小微等薄弱環節金融服務體系。該行自建行以來累計繳納國家和地方稅費18.66億元,年均增長率50.25%。
投資驅動轉創新驅動存難
中部地區的貨幣與資本市場發育還不夠成熟,企業在發展初期常常遭遇資本匱乏的困境。
中部地區在全國區域發展格局中有舉足輕重的地位,但是一直以來,中部地區金融發展存在不少問題,比如金融總量與經濟總量的不匹配、金融結構不優化、金融市場不發達、直接融資水平低,杠桿率較低等。
金融市場的不成熟制約了企業的轉型升級。“金融是現代經濟的核心,更是現代市場經濟的一個主要推動力,但它在世界各國的發展卻是極為不均衡的,即使在某一個國家中各地區的發展狀況也是不均衡的。具體而言,目前我國中部地區金融發展存在較大的問題,金融市場發育不完善、金融業態發展不均衡、金融輻射能力較弱是中部地區金融發展的短板。”經濟學家宋清輝對中國商報記者說。
“中部仍處于投資驅動階段,向創新驅動過渡過程中動能轉變是短板。”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首席研究員張燕生認為。中部地區的貨幣與資本市場發育還不夠成熟,企業在發展初期常常遭遇資本匱乏的困境,進而也沒有能力進行自身產業的提質改造和自主創新活動。《促進中部地區崛起“十三五”規劃》中提到,中部地區仍處于工業化中后期階段,對資源、勞動力要素和投資驅動依賴較重,產業升級、動能轉換等難度更大,城鎮化率依然偏低、質量不高,農業農村發展正處在破解各種難題的關鍵時期,對內對外開放水平仍待提高,制度性約束因素依然較多,促進中部地區全面崛起依然任重道遠。
有專家表示,地方政府通常會考慮通過征稅和劃撥當地國企大部分的利潤來解決財政收入來源問題,進而再通過相應的規劃對財政支出進行分配,而政府面臨的財政緊張問題也會對當地產業的發展產生不利的影響。由于利率市場化進程依然滯后,各種非銀行金融中介機構也受到了政府嚴格的管控,使得中部地區的金融業缺乏相應的競爭機制,銀行所能提供的金融服務也相對滯后于東部地區,部分企業尤其是民營企業在起步階段通常無法獲得應有的資金支持,也限制了其進一步發展壯大的可能性。
“為了補上金融發展的短板,在做好一系列的制度體系的同時,中部地區相關政府部門應大力吸引或建設更多的創新性金融機構。具體有兩大類型,一是以銀行為主的資源配置的金融體系,二是以資本市場為主的資源配置的金融體系。”宋清輝表示。(本報記者 朱夢秋)
轉自:中國商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