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農產品供應進入結構性改革關鍵時期


    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   時間:2017-07-19





      今年5月,河南開封市某地迎來蒜苔大豐收,但種植戶司某的心情卻如寒冬里陰沉的天,沒有絲毫喜悅之情。市場嚴重供大于求,收購商壓價,蒜苔1斤賣不到5角錢,人工費大于收購費,司某只能將蒜苔全部倒入河中。在我國農產品市場,上述案例并不鮮見。“我國農產品供應的主要矛盾已經由總量不足轉變為如何提升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當前,已經到了化解矛盾的關鍵時刻。”國家質檢總局進出口食品安全局局長畢克新指出。

    (資料圖片 來源于網絡)
      畢克新是在不久前舉行的“第八屆‘一帶一路’生態農業與食品安全論壇”上如上表示。他認為,必須調整工作重心,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快提升農產品質量安全,從主要滿足消費者量的需求,向追求綠色、生態、可持續,更加注重滿足質的需求轉變。
     
      農產品品質與需求脫節
     
      近年來,農產品質量安全提升日益受到政府重視。2016年發布的《“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和《全國農業現代化規劃(2016—2020年)》都對提升農產品質量安全作出了部署。各地農業部門一方面大力推進農業的標準化、綠色化、品牌化,努力實現生產源頭可控;另一方面推進專項整治,建立健全監管體系和追溯體系,努力實現從田頭到餐桌全程可追溯。
     
      “我國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保持穩中向好的發展態勢。”農業部總畜牧師馬愛國介紹,目前全國蔬菜、畜禽和水產品等主要農產品檢測的合格率始終穩定在96%以上,今年上半年合格率達到97.6%。
     
      “在肯定成績的同時,我們也應清醒地看到,農產品質量安全的問題隱患仍然存在。”馬愛國指出,目前種植業農藥殘留超標、養殖業非法添加、產地重金屬污染等問題在個別產品領域和環節上比較突出。農產品生產經營主體小而分散,組織化程度低,加之社會誠信體系很不健全,容易出現知法犯法,違規用藥等現象。
     
      “長期以來我國農產品品質低下、效益不高問題突出,與廣大人民群眾日益提高的需求明顯脫節。”與會專家認為,粗放式農業生產帶來的農產品質量安全問題,屢屢牽動社會的神經,也讓消費者購買時顧忌頗多。大量國人追捧國外奶粉、水果、米面等食品和農產品,與對國內產品質量不信任不無關聯。
     
      “應把農產品質量安全作為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關鍵環節。”對此,馬愛國提出了“五強化、五提升”的理念:強化標準引領,提升農業標準化生產水平;強化綠色生產,提升農業科技和持續發展水平;強化適度制度經營,提升規范化生產的自覺性,發揮新興經營主體的引領作用;強化品牌創建,提升農產品市場競爭力;強化依法監管,提升全程監管能力,推動修訂《農產品質量安全法》,與食藥監管部門加強對接。
     
      “增強消費者對農產品質量安全的信心,已經成為民生領域亟待解決的一個重要而又緊迫的現實問題。”馬愛國說。
     
      質量提升進入攻堅階段
     
      作為農產品大省的山東省,近年來實現了各級監管平臺的互聯互通、數據共享,打造“從田頭到餐桌”的全程可追溯信息化平臺。“山東推出的首張韭菜地圖,可精準查閱2.7萬戶,7.4萬畝韭菜的生產情況和市場流向動態。”山東省副省長季緗綺表示,全程可追溯能讓更多消費者了解食品真實情況,增強消費者購買信心。
     
      據了解,2016年山東省糧食總產940億斤,居全國第三位。全省規模以上農業龍頭企業9400多家,農產品出口額達1075億元,占全國的1/4,并連續17年保持全國第一。值得一提的是,其出口農產品檢疫檢驗合格率更是穩定保持在99.95%以上。對所取得成績,季緗綺歸功于“標準、監管、品牌”。他介紹,近年來山東省始終將質量安全作為農業發展的生命線,強化“四個最嚴”的要求,嚴把從農田到餐桌的每一道防線。
     
      “提高農產品及食品安全水平是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要任務。”國務院參事室特約研究員、中國農業經濟學會會長尹成杰指出,目前我國已進入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關鍵時期。
     
      被稱為2017年中央一號文件的《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快培育農業農村發展新動能的若干意見》要求:“全面提升農產品質量和食品安全水平。堅持質量興農,實施農業標準化戰略,突出優質、安全、綠色導向,健全農產品質量和食品安全標準體系。”
     
      尹成杰建議,積極推進農業結構布局的優化和調整,大力發展集約高效秩序的現代農業;發展互聯網+現代農業,加快健全從農田到餐桌的安全監管體系,建立全程可追溯的互聯共享的信息平臺;大力推進食品工業和農產品加工業的技術創新,嚴格規范農產品和食品質量標準,進一步完善食品安全標準化體系;大力推進農業投入品生產及管理體制的改革,深入開展農藥殘留超標,特別是養殖業濫用抗菌藥的綜合治理。
     
      “農產品質量安全事關國計民生,是‘100-1=0’的工作,來不得半點馬虎。”山東省副省長季緗綺的對農產品質量的表述成為與會者的共識。(本報實習記者宿志紅)
     
     
     


      轉自:中國醫藥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 黨的十八大以來 我國煤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成效顯著

      黨的十八大以來 我國煤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成效顯著

      在國家有關部門、地方政府積極推動下,煤炭行業過剩產能得到了有效化解,市場供需實現了基本平衡,煤炭行業經濟效益穩步回升,產業結構得到優化,轉型升級取得了實質性進展,為煤炭工業健康可持續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2017-10-17
    • 鞏固去產能成果 鋼鐵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成效明顯

      鞏固去產能成果 鋼鐵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成效明顯

      2018年,鋼鐵全行業要把鞏固去產能成果放在突出位置,要充分認識工作的重要性、艱巨性、復雜性,特別要把配合政府部門嚴防違規新增產能、“地條鋼”死灰復燃、中頻爐改電爐等作為行業鞏固去產能成果的重要任務,避免形成新一輪...
      2018-01-31
    • 結構性供應短缺凸顯 煤炭供需全年或呈緊平衡狀態

      結構性供應短缺凸顯 煤炭供需全年或呈緊平衡狀態

      隨著煤炭產能逐漸向晉陜蒙寧四省(區)集中,東北、華東、中南、西南等地區煤炭產能持續減少,煤炭調入地區及規模進一步擴大,從產地發往環渤海地區的煤炭鐵路運力短缺矛盾突出。
      2018-02-21
    • 結構性過剩不改 鋼鐵業去產能持續推進

      結構性過剩不改 鋼鐵業去產能持續推進

      在第十屆中國國際鋼鐵大會上,工業和信息化部副部長王江平指出,鋼鐵行業是進行“三去一降一補”、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關鍵領域,在積極化解過剩產能的同時,要通過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和動力變革,著力增品種、提品質、樹品牌,...
      2018-06-05
    ?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35964

    www.色五月.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