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在第十六屆中國互聯網大會上發布《中國數字經濟發展白皮書(2017)》(以下簡稱白皮書)。白皮書顯示,2016年中國數字經濟總量達到22.6萬億元,同比名義增長接近19%,占GDP的比重超過30%,同比提升2.8個百分點。數字經濟已成為近年來帶動經濟增長的核心動力,2016年中國數字經濟對GDP的貢獻接近70%。從遠期看,2020年,我國數字經濟規模將超過32萬億元,占GDP比重的35%,到2030年,數字經濟占GDP比重將超過50%,全面步入數字經濟時代。
白皮書指出,當前,世界經濟加速向以網絡信息技術產業為重要內容的經濟活動轉變,數字經濟正深刻地改變著人類的生產和生活方式,成為經濟增長新動能。發展數字經濟已經成為全球共識,為世界各國、產業各界、社會各方廣泛關注。根據中國信通院測算,美國數字經濟規模達到10.2萬億美元,占GDP比重達到56.9%,英國數字經濟規模達到1.4萬億美元,占GDP比重超過48.4%,日本數字經濟規模達到2.0萬億美元,占GDP比重超過47.5%。
中國信通院編制的中國數字經濟指數(DigitalEconomyIndex,簡稱DEI指數)表明,我國數字經濟發展“冷熱適中”,處于正常運行區間。預計未來我國數字經濟發展將在“正常”區間上部和“趨熱”區間下部波動調整。
白皮書認為,除網絡安全、數據安全等共性問題,我國數字經濟發展還面臨著轉型壁壘、發展失衡、平臺治理等方面的瓶頸。不過,我國具有堅實的產業基礎、市場基礎、融合基礎,面臨極為難得的戰略機遇窗口,只要把握好戰略方向,完全有條件做大做強數字經濟。對此,白皮書提出要重點從三方面開展工作。
一是完善經濟發展理論。加快形成系統性、全局性、規律性的理論認識,推進基礎理論創新,破除觀念誤區。
二是推進發展實踐。白皮書提出要在夯實綜合基礎設施、有效利用數據資源、加大技術創新力度、深化融合應用、擴大升級有效需求等方面著力推進實踐。
三是營造寬松發展環境。一方面要避免使用舊辦法管制新業態,采取既具彈性又有規范的管理措施,加強對新業態的動態并行、分類監管研究,為新業態、新模式提供試錯空間,激發社會創造力。另一方面要創新監管方式,建立以信用為核心的市場監管機制,積極運用大數據、云計算等技術手段提升政府監管能力,營造數字經濟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
轉自:人民郵電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