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中國法學會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研究會召開的第二屆中國3.15互聯網消費論壇上,研究會副秘書長、北京陽光消費大數據技術研究院首席分析師陳音江發布了《分享經濟輿情大數據報告2017》。該報告顯示,國內分享經濟當前仍處于快速增長階段,未來幾年,我國分享經濟仍可保持年均40%左右的增速。
陳音江介紹,2016年,我國分享經濟市場交易額約為34520億元,比上年增長103%;融資規模約1710億元,同比增長130%;參與分享經濟活動的人數超過6億人,比上年增加1億人左右,參與提供服務者人數約為6000萬人,比上年增加了1000萬人;為社會創造了巨大的經濟效益和民生價值。
據報告顯示,自2017年初至8月6日,全社會涉及分享經濟的負面輿情話題458個。其中,安全保障類106個,服務質量類71個。從話題熱度來看,排名前五的負面話題為安全保障、服務質量、價格壟斷、個人隱私及監管處罰。服務質量類負面評價主要集中在消費者對分享產品或服務提供人員的服務態度、工作效率以及業務能力的抱怨方面。
陳音江表示,部分企業或個人打著假分享的名義虛假經營,甚至變相非法融資,不僅違背了“分享”的本意,造成社會資源浪費,而且容易滋生金融詐騙等亂象,引發群體性投訴事件。對于像分享經濟這樣的新生行業,政策導向極大地決定了其發展走勢。目前,“不放任、不管死”,仍然是監管部門對分享經濟的主要態度。
陳音江表示,最近出臺的分享經濟指導意見,多次提到“包容審慎”原則,要求審慎出臺新的準入和監管政策。其中,包容不是縱容,審慎不等于放棄監管。對于監管部門而言,一方面要堅持底線思維,增強安全意識,嚴格規范準入條件;另一方面要科學合理界定平臺企業、資源提供者和消費者的權利、責任及義務,明確追責標準和履責范圍,促進行業規范發展。(記者何可)
轉自:中國質量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