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信息消費已成為創新最活躍、增長最迅猛、輻射最廣泛的經濟領域之一,對拉動內需、促進就業與引領產業升級發揮著重要作用。國務院日前印發《關于進一步擴大和升級信息消費持續釋放內需潛力的指導意見》,部署進一步擴大與升級信息消費。業內人士表示,指導意見的出臺對于加快信息消費擴大和升級,持續釋放發展活力及內需潛力,推動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具有重要意義。
(資料圖片 來源于網絡)
在消費升級和信息化產業快速發展的背景下,日前,國務院發布《關于進一步擴大和升級信息消費持續釋放內需潛力的指導意見》,進一步擴大和升級信息消費,持續釋放發展活力與內需潛力。指導意見提出,到2020年,信息消費規模預計達到6萬億元,年均增長11%以上;信息技術在消費領域的帶動作用顯著增強,拉動相關領域產出達到15萬億元。
據了解,信息消費指的是以信息產品、信息服務和基于信息技術的新型業態為內容與模式的消費活動,既包括純信息產品及服務的消費,也包括與信息技術高度融合的工農商產品與服務的消費。2013年發布的《國務院關于促進信息消費擴大內需的若干意見》,從完善寬帶網絡基礎設施、增強信息產品供給能力、培育信息消費需求等方面促進了信息消費的發展。
隨著互聯網技術與經濟社會的深度融合,在政策支持等背景下,我國信息消費快速發展,正在從線上為主加快向線上線下融合的新形態轉變,網絡提速降費深入推進且有了相當成效,信息消費已成為當前創新最活躍、增長最迅猛、輻射最廣泛的經濟領域之一。
工信部的數據顯示,2016年我國信息消費規模達到3.9萬億元,對GDP增長直接貢獻達0.26個百分點。2016年我國移動互聯網流量消費93.6億G,比2012年增長10.6倍,2013年至2016年年均增速為80.6%。同時,隨著移動互聯網應用普及的加快、通訊類商品銷售持續較快增長,2013年至2016年,限額以上單位通訊器材類商品銷售年均增速為23.3%,高于同期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速11.7個百分點,是各類商品中增長最快的。
同時,信息消費主體不斷增加、消費邊界逐漸拓展、消費模式深刻調整,比如分享經濟這一依托互聯網所產生的新經濟形態目前已經滲透到了交通、住宿、金融、餐飲、物流、教育、醫療等多個領域及細分市場,2013年至2016年間互聯網分享平臺所屬的規模以上數據處理與存儲服務業企業營業收入年均增長38.4%。
指導意見在基礎設施、產品、消費培育等方面進行了規劃,同時進一步加強了對可穿戴設備、智能網聯汽車、服務機器人等新型信息消費產品,電商、在線醫療、在線教育等信息消費服務的規劃。
指導意見重點關注了四個領域,生活類信息消費、公共服務類信息消費、行業類信息消費以及新型信息產品消費。其中,在生活類信息消費領域,意見提出要“重點發展面向社區生活的線上線下融合服務、面向文化娛樂的數字創意內容和服務、面向便捷出行的交通旅游服務”。
中國通信行業分析師項立剛在接受中國商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傳統的信息消費是以信息傳輸為主,主要是信息的傳送、社交,當下信息從傳輸走向了一個服務的時代,各種各樣的服務成為了社會生活的組成部分。
在新型信息產品消費領域,指導意見表示要“升級智能化、高端化、融合化信息產品,重點發展面向消費升級的中高端移動通信終端、可穿戴設備、數字家庭產品等新型信息產品,以及虛擬現實、增強現實、智能網聯汽車、智能服務機器人等前沿信息產品。”
項立剛認為,傳統互聯網時代已經過去,傳統互聯網的時代是信息、社交、游戲娛樂、電子商務。現在正在形成智能互聯網時代,由移動互聯、智能感應、大數據、智能學習這四個板塊組成。指導意見中涉及的眾多內容可以說正在為進入智能互聯網時代做準備。
根據指導意見,到2020年,基于網絡平臺的新型消費將快速成長,線上線下協同互動的消費新生態將發展壯大。同時,對于信息基礎設施建設、公共服務體系、信息消費環境等,指導意見也進行了規劃。
比如關于公共服務類信息消費,要推廣高效、均等的在線公共服務,重點發展面向居家護理的智慧健康服務、面向便捷就醫的在線醫療服務、面向學習培訓的在線教育服務、面向利企便民的“互聯網+政務服務”。
項立剛表示,現在正在由4G向5G過渡,如果說4G改變生活,讓生活更低成本,更效率、更方便、更安全,那么5G就會改變社會,比如交通、政務等領域。同時,指導意見中也提出要加快5G標準研究、技術試驗與產業推進,力爭在2020年啟動商用。(本報記者薄冬梅)
轉自:中國商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