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國汽車工業協會發布最新數據顯示,今年前7月,國內車市產銷增速僅為4%左右,成為近年最低增速。與此同時,新能源汽車產銷增速雖超20%,但總量仍不足全面預期目標一半。在此背景下,不管是傳統燃油汽車還是新能源汽車,都可能出現增長動力不足。行業協會希望相關政策的調整能充分考慮市場情況,為車市增長提供持續“助推力”。
業內認為,從2017年之后,我國車市將進入一個成熟穩定的增長時期。相關救市政策的出臺,將為市場的平穩健康發展提供有力保障,有利于我國汽車產業未來發展。
(資料圖片 來源于網絡)
符合“預期”的低速增長
數據顯示,今年7月,國內汽車產銷分別完成205.9萬輛和197.1萬輛,產銷量比上月分別下降5%和9.2%,比上年同期分別增長4.8%和6.2%。
“這既是今年同比增長最快的正常月度,也是近幾年環比下降最小的月份,屬于超預期增長。”全國乘用車市場信息聯席會秘書長崔東樹認為,“首先是依托全球經濟溫和復蘇,以及國內經濟穩中向好的大背景,其次是近期中國總體進出口貿易實現了匯率走強下的較快增長,加之房地產暴漲后逐步降溫,居民消費心態改善,有利于車市增長。”
崔東樹表示:“4月初發布的《汽車銷售管理辦法》引起各方極大關注,而7月1日是新辦法的實施節點,也使得部分原本打算第二季度購車的消費者考慮延期到7月購車,從而帶來一定的環比增量變化。”
今年1-7月,我國汽車產銷分別完成1558.5萬輛和1532.5萬輛,比上年同期分別增長4.7%和4.1%,低于上年同期4.3和5.7個百分點。產銷量累計增速與1-6月相比分別提高0.1和0.3個百分點。
“我國汽車銷售規律一般是3-4月份屬于高峰期,隨后逐漸下滑,到7月份達到最低點。此外,7月份部分汽車企業放高溫假,減少銷售日期,因此7月汽車銷量環比有所下降。1-7月汽車銷量同比增長4.1%,與中國汽車發展的大環境相匹配,也與中汽協預測全年增長5%的預期相差不大。”中國汽車工業協會秘書長助理陳士華表示,1-7月汽車銷量符合國內汽車發展的大環境。
“從今年前7月的走勢來看,并沒有出現太大的讓人驚異的地方。換言之,走勢相對來說比較平穩,比較符合歷年來的一個時間的走勢。”知名汽車評論員張志勇說。
雖然車市增速僅為4%,但“我國汽車產業處于正常運行狀態。”與產銷數據同期發布的“中國汽車產業景氣指數”2017年二季度的數據顯示,今年二季度,中國汽車產業景氣指數ACI為42,與一季度持平,均處于綠燈區。
“2017年之前,國內車市實現了長達10多年的快速增長,并在2009年超越美國成為全球最大汽車市場。之所以會出現高增速,主要有兩個方面原因:一是市場剛需快速增加。二是來自于政策方面的刺激。”張志勇坦言,“今年以來,市場需求在不斷減弱,同時政策的鼓勵作用在不斷降低。2017年將成為中國汽車市場高速增長的終結點。從2017年之后,中國汽車市場將進入一個成熟穩定的增長時期。”
為提振車市增長,中國汽車工業協會副秘書長葉盛基表示,中汽協建議繼續對1.6升及以下排量乘用車實施購置稅優惠政策,并希望相關部門能將該建議納入將要出臺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車輛購置稅法》。
今年8月初,財政部、國家稅務總局發布《中華人民共和國車輛購置稅法(征求意見稿)》,明確“車輛購置稅的稅率為10%”。“以‘一刀切’的方式統一稅率沒有很好地體現稅法的調節作用,建議實行差別征收。”葉盛基表示,中汽協認為《征求意見稿》沒有考慮車輛類型、排量、油耗等因素,與節能減排的導向相悖。
“2009年、2010年,包括2015年國家拉動汽車消費,促進汽車行業發展,先后出臺了不同形式的乘用車購置稅優惠政策,發揮了積極作用。受政策的刺激和促進,1.6升及以下乘用車銷量占比有了顯著提高,有效引導了乘用車需求結構向‘小排量、低排放’方向發展。與此同時,由于購置稅優惠政策過于短期化,在政策退出后,馬上暴露出了政策透支的惡果。因此,從短期看,優惠政策能夠起到一時的促進市場增長的目的;但長期看,短期優惠政策會影響汽車市場正常有序增長,也不利于汽車產業健康持續發展。”葉盛基表示,當前實行的短期購置稅優惠政策不利于汽車行業持續發展,中汽協建議1.6升及以下乘用車購置稅優惠常態化。
高增速態勢該如何延續
與車市整體增速4%相比,7月份新能源汽車產銷增速則創新高:今年7月,新能源汽車產銷分別完成5.9萬輛和5.6萬輛,同比分別增長52.6%和55.2%。其中,純電動汽車產銷分別完成4.6萬輛和4.5萬輛,同比分別增長69.6%和70.2%;插電式混合動力汽車產銷均為1.2萬輛,同比分別增長10%和16.3%。
“7月新能源汽車產銷雖然比6月有所下降,但同比增長超過50%,成為今年增速最快的月份,這在車市整體增速不佳的情況下顯得難能可貴。其中,純電動車型成為拉動新能源汽車增長的主要動力。”陳士華說。
“國內乘用車市場增長放緩,新能源汽車是為數不多的亮點。北京、上海等一線城市鼓勵新能源汽車發展,在消費能力日益提高的背景下,新能源汽車產品消費升級,帶動新能源SUV(運動型多用途汽車)銷量逐步增多。同時,新能源客車市場表現較好,產品逐步達到補貼上限,自主品牌表現強勢。”崔東樹表示,隨著相關政策的推進,下半年國內汽車企業將全力進軍新能源領域,新能源汽車或成下半年車市亮點。
數據顯示,今年1-7月,國內新能源汽車產銷分別完成27.2萬輛和25.1萬輛,比上年同期分別增長26.2%和21.5%。其中,純電動汽車產銷分別完成22.3萬輛和20.4萬輛,比上年同期分別增長37.8%和33.6%。
雖然產銷增速喜人,但前7個月25.1萬輛的銷量與中國汽車工業協會今年年初給出的80萬輛的預測相去甚遠。今年2月初,中國汽車工業協會稱,基于新能源汽車相關技術的不斷提升、產業鏈的不斷完善和產業規模的不斷擴大,即便國家對新能源汽車的財政補貼出現退坡,中汽協仍預測2017年我國新能源汽車市場總銷量有望實現同比增長約60%至80萬輛。
對此,中國汽車工業協會秘書長助理許海東表示:“通過對過去幾年的分析發現,我國新能源汽車銷量呈現上半年低、下半年高的規律,2017年依然如此。因此,中汽協并不會降低今年新能源汽車銷售目標的預測。”
雖然對新能源汽車走勢持樂觀態度,但崔東樹給出的2017年新能源汽車銷量預測卻比中國汽車工業協會少了10萬輛——2017年我國新能源汽車銷量為70萬輛。“這主要因私人消費不旺,乘用車增量模式待突破。同時,客車市場仍面臨消化前期庫存的嚴重問題,專用車市場的微型專用車能否突破也待解。”崔東樹說。
值得關注的是,雖然中國汽車工業協會并沒有調低全年預測,但在此前舉行的7月份行業信息發布會上,中汽協稱,我國新能源汽車購置稅優惠政策可能延長至2025年。
彼時,中國汽車工業協會副秘書長許艷華表示,中汽協有關延長新能源汽車購置稅減免政策的建議,已經遞交給有關部委,正在審議當中,通過可能性很大。
“新能源汽車補貼逐年退坡后,終止購置稅減免政策對市場影響很大,將大幅增加企業的生產成本、挫傷消費者的購車積極性,不利于推廣新能源汽車。中汽協建議,到2025年,新能源汽車與傳統燃油車在性價比更有競爭性時,再另作打算。”許艷華說。
業內認為,就我國新能源汽車目前發展階段而言,尚未完成從政策驅動向市場驅動的轉變,因此必要的政策“護航”不可或缺,適當的政策可以促進我國新能源汽車產業更好、更健康發展。(本報記者 于大勇)
轉自:中國高新技術產業導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