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多方協同推進,我國海洋產業集聚發展格局初步顯現


    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   時間:2017-09-27





      黨的十八大以來,在建設海洋強國戰略和全國海洋經濟發展規劃的引領下,國務院涉海各部門、地方各級海洋經濟管理部門、各涉海行業協會和商會等社會力量,多方聯動協同推進,海洋產業集聚發展的格局初步顯現,迅速崛起的海洋經濟成為國民經濟社會發展的新亮點。
    haiyangchanye
    資料圖:海洋養殖(圖片來源于網絡)
      三大海洋經濟圈基本形成
     
      過去的5年,統籌不同地區和海域的自然資源稟賦、生態環境容量、產業基礎和發展潛力,融入我國區域發展總體戰略、“一帶一路”倡議、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發展重大戰略實施,沿海地區的北部、東部、南部三大海洋經濟圈布局得以不斷強化優化,全國海洋經濟發展的“三圈”格局基本形成,“三圈”抱團發力,各展所長,繪就了我國海洋事業開放發展新藍圖。
     
      北部海洋經濟圈由遼東半島、渤海灣和山東半島沿岸及海域組成,該區域海洋經濟發展基礎雄厚,海洋科研教育優勢突出,成為我國北方地區對外開放的重要平臺和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先進制造業基地與現代服務業基地、全國科技創新與技術研發基地。
     
      東部海洋經濟圈由江蘇、上海、浙江沿岸及海域組成,該區域港口航運體系完善,海洋經濟外向型程度高,是“一帶一路”建設與長江經濟帶發展戰略的交匯區域,也是我國參與經濟全球化的重要區域、亞太地區重要的國際門戶。
     
      南部海洋經濟圈由福建、珠江口及其兩翼、北部灣、海南島沿岸及海域組成,該區域海域遼闊、資源豐富、戰略地位突出,是我國對外開放和參與經濟全球化的重要區域,成為保護開發南海資源、維護國家海洋權益的重要基地。
     
      收指為拳,“三圈”的經濟影響力和輻射力得到有效增強。2016年,北部、東部、南部三大海洋經濟圈海洋生產總值分別達到24323億元、19912億元、26272億元,占全國海洋生產總值的比重分別為34.5%、28.2%、37.3%。
     
      重點海洋產業集群初見端倪
     
      過去的5年,各級部門通過規劃引導、政策支持和設施配套,聚焦海洋經濟示范區、地方特色海洋產業園區,搭建海洋經濟集聚發展的新載體,使得海洋產業集群化發展趨勢愈加明顯,一批海洋特色鮮明、區域品牌形象突出、產業鏈協同高效、核心競爭力強的重點海洋產業集群初見端倪。
     
      海洋漁業方面,形成了以青島、威海、煙臺、日照為代表的膠東半島海水養殖、海產品精深加工產業集群,和舟山、福州等地的遠洋漁業產業集群。
     
      海洋裝備制造業方面,形成了以大連、天津、煙臺、青島為主的環渤海地區,以上海、蘇中地區、浙東地區為主的長三角地區,以廣州、深圳、珠海為主的珠三角地區三大海洋工程裝備制造業集群。
     
      海洋可再生能源產業方面,山東青島和威海、浙江舟山、廣東珠海萬山分別依托資源優勢和技術能力,形成海洋能裝備制造基地和海洋能試驗場和示范區。
     
      海水利用業方面,以天津、青島、鹽城、舟山等為代表,充分結合自身的資源、技術、政策優勢,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海水淡化及綜合利用產業鏈條和基地。
     
      涉海金融服務業方面,天津、上海、深圳、廈門等地,積極引導各類金融機構加快構建多層次、廣覆蓋、可持續的海洋經濟金融服務體系,并結合國際航運中心建設以及船舶和海洋工程裝備基地建設等,形成了以海域使用權抵押融資、船舶和海洋工程裝備融資租賃等業務為核心的涉海金融服務業集群。
     
      特色海洋產業園區方興未艾
     
      5年來,沿海各地以產城融合和功能綜合促民生、以資源集約和科技創新促生態為宗旨,積極推進特色鮮明、功能多元、生態優先、技術創新的特色海洋產業園區建設,探索海洋企業"抱團、聚力"發展的新模式,打造海洋經濟發展的新動力和區域發展的新增長極。
     
      山東省著力打造了以青島海西灣船舶與海洋工程產業基地、榮成經濟開發區海洋食品藥品經濟園為代表的多個省級海洋特色產業園區,聚集企業2000余家,其中青島海西灣船舶與海洋工程產業基地聚集了北船重工、武船重工等船舶制造與海洋工程企業及各類配套企業100余家,形成了以船舶修造和海洋工程為主的完整產業鏈和較強的產業配套能力。
     
      天津著力建設臨港經濟區、高新區塘沽海洋科技園為代表的海洋特色產業園區,其中以海洋工程裝備制造業、海水利用業發展為主導的臨港經濟區,吸引了一批涉海龍頭企業和具有高端引領作用的重大項目聚集,2016年園區海洋生產總值達到123.98億元,比上年增長19.41%,涉海企業達到260多家,提供了超過3000個就業崗位,為地區經濟社會發展做出重要貢獻。
     
      浙江省培育建設了以舟山國家遠洋漁業基地、杭州海水淡化技術與裝備制造基地等為代表的25個海洋特色產業基地,其中舟山遠洋漁業基地以國際水產品精深加工、遠洋水產品冷鏈物流、遠洋捕撈船隊綜合服務配套等為核心項目,匯聚遠洋漁業企業30家,年捕撈量約占全國的22%,形成了規模龐大的漁撈產業和獨具特色的漁業文化。
     
      福建省以詔安金都海洋生物產業園等為代表的特色海洋產業園區建設,有力地推動了全省現代海洋產業發展向創新引領型轉變,該園區以海洋生物產業為主導,聚集涉海企業22家,近3年累計產值達133.2億元,年均增長26%,累計稅收2.47億元,年均增長18%,累計出口額6.57億美元,其中涉海企業近3年累計產值為84.56億元,年均增長28.2%。
     
      廣東省以廣州南沙新區科技興海產業示范基地、深圳大鵬海洋生物產業園為代表,重點推進全省臨海產業和海洋新興產業發展,其中廣州南沙新區科技興海產業示范基地重點圍繞海洋生物育種和健康養殖、海洋醫藥和生物制品、海洋高端工程裝備制造、現代海洋服務業等4個產業,匯聚多家國內知名企業,并聯合國內多個涉海高校和科研院所,建成海洋科技創新和科技服務綜合平臺和海洋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
     
      這些產業園區在促進海洋經濟集聚發展的同時,對各地拓展發展空間、建設生態文明、加快動力轉換、增進民生福祉、保持經濟持續穩定增長起到重要支撐作用。(記者郭松嶠 通訊員梁建)
     
      本文轉自 中國海洋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35964

    www.色五月.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