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16年以來,一系列房地產業調控政策陸續出臺,進入2017年,調控政策不斷升級,并且調控方向亦發生了重大變化。為了創造新的業務增長點,房企紛紛挖掘存量市場,存量經營涉及到土地、園區、房屋、固定設施等各類不動產,個人、企業和政府等各類客戶,租賃、傭金、管理、服務費等不同服務,相較于增量開發,其盈利模式的核心要素更為豐富。除此以外,多元化發展也成為房企的共同選擇。
(資料圖片 來源于網絡)
轉型契機凸顯
土地供應與房地產開發高度相關,西南證券分析師胡華如認為,土地供應總量明顯不足、新開工面積開始落后于銷售面積或導致新房緊缺,溢價率居高不下使得房地產企業的土地可獲得性降低,傳統的商品房開發銷售模式正面臨發展的“天花板”。
自2016年起,住建部、發改委等部委多次發文支持特色小鎮發展,各地地方政府紛紛跟進相關文件,“大城市+特色小鎮”已逐漸成為我國區域經濟發展的新模式,城鎮化轉型發展也成為房企轉型的契機之一。據了解,房地產行業的龍頭公司如萬科、碧桂園、恒大、綠城集團等均涉及到了特色小鎮市場。
有分析師指出,當前房企普遍拿地困難,同時在融資端也嚴重受限,再疊加上銷售回款放緩,導致資金壓力陡增。而特色小鎮受政府政策扶持,建設用地和信貸指標均向其傾斜,房企通過參與特色小鎮開發有望同時解決拿地及融資兩大問題。
胡華如認為,房地產企業正在面臨由增量開發轉向存量經營的變局。增量開發是指以新增建設用地和房屋的重新建造為前置條件,以開發商為主導、以傳統開發銷售模式為主,意在短期快速變現的商業行為;而存量經營則是以達到使用條件的經營性不動產為基礎條件、以運營商或服務商為主導、以租賃使用和相關服務為主,意在持續穩定變現的商業行為。
如今,越來越多的房企轉向了存量市場,自持租賃住宅的開發商被稱為“資產運營商”或更合適,而資產運營模式的核心是投資回報率,因而對于企業來說,精細化運營的要求也越來越高。
房企憑借產品技術、運營模式、專業管理能力等品牌資源優勢,積極開展資產證券化、品牌管理輸出及合作開發產業鏈環節的輕資產轉型升級。以品牌為核心資源,輕資產化成為了品牌企業重要的發展方向,房地產開發邁入專業化、品牌化、標準化的“品質服務”時代,持續擴大企業市場估值與品牌效益。
業內普遍認為,向存量市場過渡,是一種更根本、更深刻的改變,而這種“主賽道”的切換也將對中國房地產行業的發展產生重要影響。
多條腿走路成趨勢
在政策和市場的雙重因素催化下,住宅銷售“一枝獨秀”的格局逐漸被打破。從目前來看,特色小鎮、長租公寓、教育醫療、文化旅游等成為了房企搶灘的熱門業務。據了解,百強房企中已有一半以上企業進入到多元化發展格局。
2016年,綠城集團成立綠城理想小鎮公司,專業開發理想小鎮項目,未來5-10年,綠城計劃將于上海、杭州和北京周邊打造出5-10個“農業小鎮”;2016年8月,碧桂園也宣布將在5年內投資1000億元建設智慧生態科技小鎮,選址為一線城市和強二線城市周邊30-80公里區域,
并計劃2017年完成全年20個科技小鎮的布局。
除了特色小鎮外,房企同樣看好住房租賃市場,不少公司在半年報中也披露了已經開展的住房租賃業務,并表示將繼續大力推進該業務發展。例如,萬科自2014年布局長租公寓市場以來,已整合形成了集中式長租公寓品牌“泊寓”。今年上半年,萬科“泊寓”已覆蓋到21個一線及二線城市,累計獲取房間數超過7萬間,累計開業超過2萬間,開業6個月以上項目的平均出租率約87%。
世聯行也在布局長租公寓。在九部委推進租賃市場試點的12個城市中,世聯紅璞進駐了其中的10個,簽約房間為4萬多間;上半年長租公寓業務共實現收入6767萬元,同比上升了近5倍。
“多元化是房地產市場的發展現狀。其早在幾年前就有了發展苗頭,近兩年更加明顯了”。有業內人士表示,在市場競爭日趨激烈,中國住宅市場漸漸飽和的時代,開發商需要重新尋找社會需求、制造需求、
激發需求,引導消費。需求是最強勁的驅動力,社會需求逼迫開發商向多元化方向發展。在房地產市場增速放緩的情況下,房企跨界可以規避風險。因此,開發商紛紛選擇在多元發展中不斷新陳代謝,尋找新的增長點,根據人們的需求開發新的業務領域。(歐陽劍環 吳若凡)
轉自:中國商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