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來,電子信息行業深入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會精神,全面貫徹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和治國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按照黨中央、國務院的決策部署,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牢固樹立和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我國電子信息產業實現平穩發展,創新能力不斷增長,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加速深化,為帶動數字經濟發展、改善民生、服務“一帶一路”做出了應有的貢獻。
資料圖:電子信息產業(圖片來源:互聯網)
電子信息產業發展取得顯著成績
(一)把握新的發展機遇,產業規模平穩較快增長
推進落實《國家集成電路產業發展推進綱要》,做好頂層設計,進一步完善產業政策,優化發展環境,產業基礎更加鞏固;拓展新興領域,持續推動新興智能硬件、安全可靠軟硬件、虛擬現實、彩電產業等加速發展和轉型升級;加強技術和產品創新,構筑電子信息產業可持續發展的堅實基礎。2016年,我國規模以上電子信息制造業實現主營業務收入12.2萬億元,較2012年的8.5萬億元增長43.5%;實現利潤總額6464億元,較2012年的3428億元增長88.6%。2016年,電子信息制造業主營業務收入和利潤占全國工業的比重達到10.6%和9.4%。2016年,我國手機、微型計算機、彩電、集成電路等主要產品產量分別達到20.6億部、2.9億臺、1.58億臺和1318億塊,手機、計算機和彩電產量占全球出貨量的比重均超過50%,穩固占據世界第一的位置,有力支撐數字經濟發展。
(二)突破關鍵技術瓶頸,重點領域創新不斷取得突破
繼續實施“核高基”等國家科技重大專項。適應云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發展需要,積極推動綠色計算技術發展,構建多元化服務器產業生態。組織實施《2014~2016年新型顯示產業創新發展行動計劃》,進一步完善政策環境,積極推動玻璃基板、偏光片等關鍵材料率先實現量產應用。國產高性能計算機連續四年問鼎全球超級計算機500強,其中2016年采用自主創新CPU的“神威·太湖之光”成為世界首臺運算速度超過十億億次/秒的超級計算機。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時分同步碼分多址長期演進技術(TD-LTEAdvanced)成為第四代移動通信(4G)國際主流標準之一,并實現大規模商用。集成電路設計水平達到16/14納米,制造水平實現28納米批量生產。多條高世代液晶面板生產線建成投產。2016年國產智能手機芯片市場占有率突破20%,國產智能電視SoC芯片裝機達到800萬顆,采用國產芯片、支持北斗導航的智能手機出貨量超過1800萬部。
(三)聚焦自主研發創新,骨干企業國際競爭力進一步鞏固
企業研發投入比例持續上升,2016年全國電子百強企業研發投入合計超過1756億元,是2012年994億元的1.77倍;百強企業研發投入強度達到5.9%,較2012年提高1個百分點。專利申請數量不斷上升,截至2016年年底,國內信息技術專利申請總量已超過304.8萬件,其中發明專利申請總量和授權量分別超過193.7萬件和7.48萬件。2016年PCT國際專利申請量企業排名中,中興、華為位列全球前兩位。龍頭企業培育和細分領域“小巨人”培育成果顯著。2016年華為營業收入突破5000億元,成為全球最大的通信設備制造商,也是我國首個突破5000億元規模的電子信息企業。聯想保持全球個人電腦供應商前兩位,華為、OPPO、vivo位列全球智能手機出貨量第三、第四、第五名,京東方在智能手機液晶顯示屏、平板電腦顯示屏、筆記本顯示屏市占率全球第一。在虛擬現實/增強現實(VR/AR)、無人駕駛、人工智能、無人機、智慧健康養老等新興領域,國內涌現出大疆、歌爾股份、科大訊飛等一大批創新型企業,技術產品在全球處于領先位置。
(四)積極培育新興產業,推動產業結構持續優化
緊密結合產業發展新趨勢,聯合相關部門相繼出臺了《“互聯網+”人工智能三年行動實施方案》《智能硬件產業創新發展專項行動(2016~2018年)》《智慧健康養老產業發展行動計劃(2017~2020年)》《智能傳感器產業三年行動指南(2017~2019年)》等政策文件,積極鼓勵智能硬件、智慧健康養老、智能傳感器等新興產業發展,培育產業新興增長點。當前,主要產品智能化、高端化發展成果顯著,智能手機、智能電視市場滲透率超過80%,國產品牌的高端彩電、手機和路由器加快涌現。新興領域產品布局不斷拓展,智能可穿戴設備、智能家居產品、虛擬現實設備等新興產品種類不斷豐富。
(五)落實“中國制造2025”,進一步深化融合發展
電子信息產業積極服務“中國制造2025”戰略實施,在智慧交通領域創新組織方式,與浙江省、北京市-河北省、重慶市、吉林省和湖北省合作推動基于寬帶移動互聯網的智能汽車、智慧交通應用示范區建設,以示范帶動技術研發應用。聯合國家衛計委、民政部發布《智慧健康養老產業發展行動計劃(2017~2020年)》,與國家衛計委合作選擇杭州、武漢、綿陽、青島、廈門、廣州6個城市作為數字健康養老基地示范項目點。以智能照明為重點,推動基于LED的智能照明產品開發和應用示范。信息技術在“天宮二號”“神舟十一號”和“墨子號”等國防和國家重點工程領域發揮重要作用。電子信息產業與金融、交通、醫療、教育等其他領域的產業、技術和市場融合進一步加速和深化,對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支撐引領作用愈發突顯。
我國電子信息產業發展重點
當前,我國電子信息產業發展形勢正在發生深刻轉變:全球IT產業出現重要轉折,“摩爾定律”面臨挑戰,發展動力由技術驅動正逐步向市場、效能驅動轉變,發達國家強化競爭優勢,發展中國家積極參與全球產業再分工;“中國制造2025”、網絡強國、“一帶一路”等戰略和倡議為產業發展提供新機遇,人民生活水平和信息化水平穩步提升為產業提供內需動力,骨干企業參與全球競爭能力顯著增強,但關鍵領域基礎薄弱、產業創新能力亟待提升、高端人才供給不足等制約因素仍然存在。
面對新形勢,下一階段我國電子信息產業要緊緊圍繞制造強國、網絡強國戰略要求,以突破核心技術為中心,積極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快產業轉型升級,以產業新動能帶動經濟社會新發展。
(一)完善創新體系,進一步夯實產業基礎
重點突破集成電路、智能傳感器等具有全局影響力、帶動性強的核心關鍵環節,布局建設創新中心,打造全產業鏈協同創新機制。瞄準產業發展制高點,選擇新型計算、人工智能、智能傳感等前沿關鍵技術開展聯合攻關,搶占產業發展主導權。突破高端存儲設備、新一代移動通信設備與系統、智能傳感、虛擬現實、新型顯示等新技術,強化基礎軟硬件協調發展,實現群體式創新突破。強化科技創新活動中的知識產權導向,積極推進創新成果的商品化、產業化,推動知識產權成果標準化。
(二)加快產業轉型升級,培育產業發展新動能
以5G、智能制造、新型信息消費為導向,著力推動軟硬融合、制造與服務融合、網絡與產品融合,加快產業轉型升級,打造產業新興增長極。貫徹落實《智能硬件產業創新發展專項行動(2016~2018年)》,著力構建5G產業鏈,推動智慧家庭終端產品整體更新換代。探索未來計算、人工智能的關鍵技術與產品,支持推進未來計算、人工智能與信息經濟和電子信息產業的融合發展。鼓勵和引導產業鏈各環節配套發展和產業鏈橫向整合,推動形成一批創新能力強、品牌知名度高的龍頭企業,培育“專精特新”的“小巨人”企業。
(三)加強融合創新發展,強化制造強國網絡強國支撐保障能力
貫徹落實“中國制造2025”,以智能制造為主攻方向,大力發展工業智能傳感器、智能工控系統、工業機器人等核心技術產品和智能裝備系統,積極推進行業智能制造試點示范。落實“互聯網+”行動指導意見,構建電子信息產品融合創新平臺,推動“大眾創業、萬眾創新”,面向家電、醫療、農業、能源、交通、金融等行業典型需求,發展智能家居、智慧醫療等融合性新產品,推動建設面向行業需求的解決方案。加強公共服務平臺建設,大力推動基于寬帶移動互聯網的智能汽車、智慧交通應用示范,開展智慧健康養老應用示范。
(四)深化國際合作,共同推動全球產業創新發展
加強國際智力交流和合作,積極參與國際技術合作研發、標準制修訂,推進產業人才交流,建立多層次、多渠道溝通交流合作機制。持續推動中美合作、中歐合作等國際合作計劃實施,結合海外重大項目建設積極推動通信系統、光伏等“走出去”,加快自主技術標準海外推廣應用。加強與德國、美國等國家對接,積極推進信息技術領域的合作交流,共同推動產業高端化、智能化發展。貫徹落實“一帶一路”倡議部署,加大與中亞、拉美、非洲等區域國家的合作力度,緊貼當地市場需求,聯合開發新產品,拓展產業發展新空間。(工業和信息化部電子信息司司長 刁石京)
轉自:中國電子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