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研產用脫節困擾新材料產業 借力金融資本破瓶頸


    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   時間:2017-11-20





      化工新材料是我國“十三五”期間要加快培育的戰略性新興產業。目前,我國化工新材料的技術創新如火如荼,不少新材料制備及應用技術應時而生、順勢而變。與此同時,新材料產業飽受困擾的技術成果轉化和產品推廣應用環節也迎來利好,為新材料研發、產業化和應用提供資金支持的產業基金、保險補償等金融工具開始積極融入并推動化工新材料產業發展。
    xincailiao
    (圖片來源:互聯網)
      技術突破層出不窮
     
      通過近年來的發展,我國化工新材料產業內外部環境均發生重大變化,行業的發展速度、發展方式以及發展動力都在轉換中。
     
      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聯合會副會長兼秘書長趙俊貴表示,我國在新材料產業發展上取得了一些突破,聚氨酯新材料、異戊橡膠等領域都創造了一些領先于世界的先進技術,化工新材料各領域主要品種均有生產,并開始著手研究眾多小品種,新技術層出不窮。
     
      “近期我國化工新材料領域的新科技進展較豐富。”石化聯合會教授級高工王翊民介紹說,比如國內首套SEPS(氫化苯乙烯/異戊二烯共聚物)工業化裝置8月31日在巴陵石化建成投產,這代表著我國八大類高性能合成橡膠的主要品種全部實現國產化,并擁有自主知識產權。除此之外,他還提到,東岳新一代全氟離子膜投產,TIPS法PVDF膜規模化制備技術研發成功,對位芳綸和T700碳纖維工程化技術取得階段性進展,
     
      高強高模聚酰亞胺纖維聚合和紡絲技術獲得突破……這些都是近年來我國化工新材料產業取得成績的有力代表,中國正逐漸成為化工新材料的研發中心。
     
      研產用脫節成困擾
     
      雖然我國化工新材料領域的技術進展成果不勝枚舉,但業內專家普遍認為,若從技術創新及產業化的能力來看,我國與世界發達國家相比還有差距。大部分技術成果未有效實現產業化,產業化的產品推廣又不盡如人意。目前,化工新材料仍然是我國石化行業中為數不多的因技術產業化問題而無法滿足國內需求的產業之一。
     
      “我國化工新材料行業工程轉化能力薄弱,制約了科技成果產業化。高校和科研機構較重視新技術的基礎研究,而對其工程轉化,實現工業生產的重視程度不足。而工程轉化能力較強的企業對于技術較復雜、風險高的化工新材料生產技術的引進一般比較慎重。因此,導致我國化工新材料工程轉化能力薄弱,產業化技術落后,制約了科技成果的產業化。”王翊民向記者分析了其中的原因,“其實國內很早就開始了部分新材料的產業化研究,如PA11、對位芳綸、碳纖維、聚碳酸酯等,但至今仍無法拿出能與國際先進水平競爭的、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工業化產品。”
     
      在高端新材料產品受限于轉化能力差而供應短缺的同時,部分產品卻因盲目投資導致產能過剩,企業開工率不足,造成大量資金和資源的浪費。如聚甲醛,我國已建成的裝置產能超過50萬噸,產能占世界總產能的28%,2016年開工率僅為54%,裝置投產后即陷入價格戰。據了解,2016年聚甲醛價格約為7000元/噸,低于PE、PP的市場價格。
     
      除了加強成果轉化,業內專家還指出,推廣應用也是新材料產業的一個軟肋。新材料的開發、測試、評價、接受、推廣都要耗費大量人力、物力和時間成本。然而,不少材料研發并生產出來后,用戶出于時間和風險考慮,往往不愿使用、不敢使用,市場應用推廣十分艱難。而得不到有效地應用驗證,材料性能優化及完善也就無從著手,于是產品性能始終不能獲得提升。這就形成了一個“有材不好用、好材不敢用”的怪圈。
     
      借金融資本破瓶頸
     
      要解決新材料產業研發、生產、應用環節的嚴重脫節,產業基金、保險補償等金融手段的作用不可小覷,它們為化工新材料產業進一步發展提供了新思路,有利于產業相關材料的研發、生產、推廣及銷售實現有機地結合。
     
      據記者了解,化工新材料是資金密集型產業,從產品研發到裝置建設,再到市場培育和應用推廣,均需要投入大量資金,故企業的資產負債率普遍較高,部分中小企業甚至超過90%。近年來,隨著產業規模的持續擴大,化工新材料行業的資金需求量越來越大,產業基金不失為一種解決模式。
     
      日前在海寧召開的2017中國高分子新材料產業創新發展大會上,國內首只高分子新材料產業基金正式設立。該產業基金聚焦市場缺口大的新材料項目,旨在有效整合區域資源,培育壯大新動能,推動金融資本與新材料產業的融合發展。趙俊貴對此指出,隨著中國市場經濟的發展,金融資本越來越深地融入產業,正成為新材料產業發展的推動力。
     
      中科招商投資管理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兼總裁單祥雙認為,產業基金可以在培育新材料優勢項目,實現化工行業新舊動能轉換中發揮重要的資本支撐作用。產業基金有利于先進項目的投資、培育、孵化,有利于開展新材料先進技術成果轉化,有利于產學研結合以及實現地方產品和全國市場的對接。
     
      同時,開展新材料應用保險補償機制也是今年新材料產業的一大利好。9月,工信部發布《關于開展重點新材料首批次應用保險補償機制試點工作的通知》,將聯合中國保監會、財政部兩部委一起開展重點新材料保險補償試點工作。據了解,新材料應用保險補償機制是通過市場化的手段,對新材料初期應用的質量風險和責任風險進行控制和分擔,突破初期市場瓶頸,解決好材不敢用、生產與應用脫節、創新產品推廣應用困難等問題。
     
      “保險補償機制對新材料應用示范的風險控制和分擔作出制度性安排,這有助于破解新材料的應用瓶頸,激發下游行業對新材料的需求,加快新材料創新成果轉化和應用,讓更多國內企業自主研發生產的高端化工新材料早日進入市場。”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聯合會副秘書長、科技裝備部主任胡遷林說。(記者 唐可)
     
      轉自:中國化工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35964

    www.色五月.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