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中國醫藥保健品產業積極實施“走出去”戰略,中國醫藥保健品企業海外并購的步伐逐漸加快。
哈藥股份近日發布公告稱,公司控股股東哈藥集團有限公司(哈藥集團)與GNCHoldingsInc(GNC)簽訂了購買協議。哈藥集團擬以2.9995億美元認購GNC發行的29.9950萬股優先股。
GNC在全球50余個國家和地區擁有9000余家零售門店,提供1500余種健康類產品。產品涵蓋維他命、草本及礦物質保健品、運動健身補劑、體重管理產品、個人護理以及食品飲料等。相關專家表示,此次收購將推進哈藥集團在海外的市場進程,而且保健品海購潮流逐漸演變為相對穩定的跨境購新業態。
在全國兩會首場“部長通道”,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局長王國強對媒體表示,實施“一帶一路”倡議以來,很多沿線國家都對中國的中醫藥表現出濃厚的興趣,中醫藥現在已經在183個國家和地區得到應用,有86個國家的政府和中國政府簽訂了有關中醫藥合作的協定。中國已在國外建了17個中醫藥中心,制定了一批國際中醫藥標準,建立了一批中醫藥企業“走出去”的合作基地。
除了醫藥保健品企業的海外發展,中醫藥進出口貿易額也在不斷增加。“整體來看,2017年,國際醫藥市場需求增加,中國制藥在國際市場正形成獨特的差異化競爭優勢,醫藥產品出口呈現量減價增態勢,出口額穩步增長。”中國醫藥保健品進出口商會副會長孟冬平在近日舉行的中國醫藥外貿形勢發布會上表示。
據悉,2017年,中國醫藥保健品進出口額達1166.76億美元,同比增長12.64%。其中,出口607.99億美元,增長9.44%,增幅達到近五年來最高值;進口558.77億美元,增長16.34%。中、西藥類出口額實現雙增長,其中中藥類產品出口額為36.40億美元,同比增長2.07%。在出口重點市場上,中藥類產品對東盟、美國、歐盟市場出口保持增長,同比增幅分別達到17%、9%、5%。對日本市場出口實現小幅增長。
“本土藥企能在歐美等國際主流市場立足,不僅有利于中國制劑產品出口,也讓人們看到了中國制藥的發展動能。”孟冬平強調。中國醫藥保健品有限公司的一位工作人員告訴《中國貿易報》記者,他們企業正在拓展銷售渠道,其天然藥物、西藥原料、西藥制劑等已經出口到很多國家和地區。
這位工作人員也表示,企業在海外也面臨一些困難,比如企業研發水平以及各方面的技術有時不能很好地和當地融合,在一些領域不符合東道國標準。企業“走進去”,要符合“走進去”國家的法律與需求,使當地人能夠接受。
王國強也表示,由于文化差異、準入機制等障礙,中醫藥真正“走出去”依然有很長的路要走。“東西方文化的差異,使得中醫被更多國家認同還有難度,中醫理論體系與西醫有差異,讓中醫藥理論被國際所接受也需要一個過程。另外,目前國際上對中醫藥和相關從業人員的準入存在很多障礙。”王國強說。
而且隨著醫藥保健品出口規模的擴大,中國藥企遭遇的貿易摩擦也明顯增多。據醫保商會數據顯示,2017年,中國出口醫藥產品共遭遇15起貿易摩擦調查,比上年翻一番,且涉及知識產權類案件明顯增加。
“遭遇調查的都是中國的傳統和優勢產品,主要為解熱鎮痛類產品、優勢原料藥和抗癌制劑。”孟冬平介紹說,當某一產品的市場競爭力和占有率顯著提升時,就會擠壓同類產品的市場空間,從而招致貿易摩擦。隨著中國醫藥行業國際化進程加快,企業面臨的貿易摩擦也會越來越多。
對于中國醫藥保健品企業如何應對頻發的貿易摩擦,醫保商會法律綜合部副主任張蓓蓓表示,目前,中國已形成包括政府部門、行業組織、企業和律師團隊的四體聯動機制,幫助藥企應對貿易摩擦,但關鍵是藥企應努力提升自身能力,變被動防衛為主動出擊,維護自身的合法權益。(記者 莫行)
轉自:中國貿易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