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江蘇新海石化有限公司、山東省華聯石油化工廠有限公司、山東富宇化工有限公司和山東省海科化工集團有限公司分別獲得2018年原油非國營貿易進口允許量173萬噸、128萬噸、123萬噸和72萬噸,累計新獲批原油進口配額496萬噸。
據中宇資訊監測,截至目前,36家地煉企業累計獲批2018年第一批原油非國營貿易進口允許量,總額達到9541萬噸,其中大部分煉廠原油進口配額以及進口原油使用配額數量相等。2015-2017年獲批進口原油使用權的地煉企業全部獲批原油進口權,地煉原油進口雙權完全并軌,地煉企業可以自主進口原油,受國家對地煉的原油進口政策紅利支撐,將推動中國地方煉廠原油加工量不斷增長。
在目前國內成品油過剩的情況下,地方煉廠獲得更大的原油進口權、使用權對全行業來說是喜是憂?中石化石油勘探開發研究院咨詢委員會副主任張抗告訴《中國貿易報》記者,對這一問題目前業內爭論很厲害,現在關鍵的問題是成品油過剩,這種情況下給了一些煉廠原油進口雙權企業也未必能掙到錢。他介紹說,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上游不太掙錢或掙得少,主要靠下游煉油掙錢,但最近國際國內成品油都過剩,消費需求不旺盛,連國企的成品油都賣不出去,煉油企業要在降成本、提效益方面下功夫才能獲得發展。
對此,隆眾資訊分析師李彥的看法比較樂觀,他認為更多地方煉廠獲得原油進口權和使用權有利于擴大競爭,淘汰落后產能,提升煉化行業整體水平。他對本報記者說,“成品油過剩不假,但要看過剩程度,我國成品油過剩程度沒有鋼材那么嚴重。當前這些煉化項目還是賺錢的,至于賺多少,每個企業不同。從2017年情況看,煉廠效益還不錯。”
“其實我國有一部分成品油出口到了國外,這對國內成品油過剩局面起到了緩釋作用。”李彥說,隨著更多地方煉廠獲得新一批原油進口權和使用權,煉化行業生產的成品油會更多,國內成品油過剩程度會加深,預計接下來成品油出口量會進一步上升。在他看來,在談論成品油過剩問題時,也不能忽略庫存的存在和意義,商品流通市場本來就存在庫存,不是全部都賣出去。
“目前值得留意的是大連恒力石化和舟山大型煉化項目的陸續落地,其中恒力產能規格高,思路也很先進。”李彥分析說,國家希望石化行業大型化、集約化、清潔化、正規化,國家認為類似恒力這樣的大型煉化項目是先進產能的代表,給予了鼓勵。
“恒力、舟山項目對現有產能有沖擊,將倒逼煉廠升級改革。”李彥介紹說,更多地方煉廠獲得原油進口權和使用權,以及一些大型煉化項目的出現,石油煉化市場競爭確實更激烈了,這就要看哪些企業更擅長競爭,有實力的煉廠會加大宣傳力度,形成自己的知名度和品牌。“現在地方煉廠的油品已經很好了,往前走一步實現品牌化也是有可能的。”李彥說。
“在這一過程中,很多不太規范的小煉廠會受影響,以往他們就靠低價競爭,但走低價策略是沒有出路的。”李彥認為,這種勢頭目前還不太明顯,對這兩年的行業格局影響不大,估計“十三五”之后影響將會顯現。(記者 劉國民)
轉自:中國貿易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