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中船重工武船集團海工院為法國路易達孚集團打造的1.3萬噸甲板運輸船“ABM探險者”號,在江蘇省南通市建成交付,這是國內首艘具備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散貨船。試航數據顯示,該船航速最高可達12.3節,比設計航速提高20.5%。在同等運營條件下,該船可節省燃料消耗高達22.6%,能效優勢十分明顯。
(資料圖片 來源互聯網)
“從主機到齒輪箱再到軸系等主要部件,甚至小到一顆螺絲釘,都實現了國產化,而以前主要設備都是從國外進口。” 武船集團項目總監閆立忠說。
近年來,我國造船企業加大科技投入,依靠創新驅動,促進自主知識產權提升,使得越來越多的船舶實現“國輪國造”。
1、全面開花 多品牌船型實現自主研制
在造船領域,創立和培育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品牌船型,是中國擴大船舶工業國際知名度的主要途徑。近年來,中國造船業不辱使命,在實現自主創新方面有不俗表現。
前不久,我國首艘具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LNG運輸船——“華祥8號”在舟山成功下水。
LNG是液化天然氣的簡稱,LNG運輸船是高技術、高難度、高附加值的“三高”產品,被稱為“海上超級冷凍車”、造船業“皇冠上的明珠”。
此前,LNG運輸船的制造設計方案和知識產權均屬國外。國內想要制造LNG運輸船,不僅造價高,維護成本也高。“華祥8號”研發出我國首個具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雙燃料船舶發動機,這一“心臟部件”可用天然氣替代船舶日常航行中的燃料油,每年可以減排二氧化碳約10000噸,二氧化硫及PM的減排為百分之百,氮氧化物減排為80%左右。
2017年11月,我國自主研發制造的大型挖泥船“天鯤號”正式下水,它是首艘國內設計建造、擁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重型自航絞吸船,這一有“造島神器”之稱的船只催生了不少“世界之最”,在一定程度上能夠反映我國在自主造船領域的突破。
該船的輸送系統在世界同類型船中功率最大、排距最長、耐磨性能最佳,具備強大的吹填造地能力;該船還專門配備了低硫轉換裝置、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新型泥泵封水泵、智能海水冷卻系統,更加節能環保。
此外,我國已經成功建造30萬噸級超大型油輪(VLCC)、8000標箱級集裝箱船和新一代超大型40萬噸礦砂船等。一系列自主研發的品牌船型標志著我國大國重器的建設在關鍵技術、制造水平都上升了一個層級。
2、智能制造 促進造船業“脫胎換骨”
中國造船業正積極從低附加值市場轉向豪華郵輪、LNG船和大型集裝箱船等高附加值造船市場,新一輪科技和產業革命將為船舶工業提質增效創造機遇,推動船舶制造朝設計智能化、產品智能化、管理精細化和信息集成化等方向發展,智能制造、智能船廠、機器人造船有望成為造船業發展的新趨勢。
2017年12月,世界智能制造大會在南京開幕。中國科協智能制造學會聯合體發布了“中國智能制造十大科技進展”,中國船舶工業集團公司iDolphin38800噸智能船舶“大智號”及南通中遠川崎船舶制造智能化車間入選,這代表著中國造船智能化水準。
據了解,“大智號”駕駛室里的智能集成平臺是我國首個具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并應用于實船的智能航行系統。通過對全船進行光纖網絡搭建,形成覆蓋全船的監測與控制點,能夠對船舶的狀態了如指掌。
除此之外,由中國船舶重工集團研制的我國首套具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船舶制造多功能艙室焊接機器人,也已正式“上崗”焊接造船。由于智能化自動化水平不足,此前,我國大部分船企造船效率僅是日韓水平的30%。中國船舶重工集團有關負責人介紹。船舶制造多功能艙室焊接機器人“上崗”后,我國船舶的分段制造能力接近日韓先進船舶企業水平,車間能耗降低10.8%,設備有效利用率提高30%。
到2018年,中國船舶重工集團將建設7家智能制造試點示范企業,在2020年前建立起較為完善的智能制造標準體系,實現基礎共性標準和關鍵技術標準全覆蓋。可以預見,不久的將來,智能制造將促使造船業“脫胎換骨”。
3、提質增效 從“中國制造”邁向“中國創造”
產能過剩是我國乃至整個世界造船行業的最大挑戰。“受國際原油價格低迷、船運市場蕭條等綜合因素的影響,我國船舶市場近年來持續低迷,船舶工業面臨巨大挑戰。”中國船舶工業行業協會會長郭大成表示。
隨著世界經濟回暖,國際航運市場也在逐漸恢復,近幾年一些過剩造船產能的出清和庫存的清理,給那些在“寒冬”中挺過來的造船廠帶來了更多的訂單。
根據中國船舶工業協會近期發布的數據來看,今年1-4月份,我國新接船舶訂單量1802萬載重噸,同比增長171%。
中國船舶市場從2015年跌入低谷到現在能夠恢復元氣,離不開政府層面的扶持,國家相關部門連續出臺政策支持這一行業脫困和做強。
國家實施的海洋強國建設、“一帶一路”倡議、《中國制造2025》、軍民融合發展等重大戰略,都將船舶工業作為重要領域,進行具體謀劃和部署。此外,國家有關部門近年來密集出臺了一些專門的措施,如發布實施《船舶行業規范條件》、《海洋工程裝備行業規范條件》、《船舶配套產業能力提升行動計劃》等,促進我國船舶工業向中高端發展。
我國發布的《中國制造2025》中提出,強化知識產權運用,加強制造業重點領域關鍵核心技術知識產權儲備,構建產業化導向的專利組合和戰略布局,鼓勵和支持企業運用知識產權參與市場競爭,培育一批具備知識產權綜合實力的優勢企業,支持組建知識產權聯盟,推動市場主體開展知識產權協同運用。
雖然我國造船業取得較大進展,但是目前面臨的形勢依然嚴峻。“下一步,我國造船業應當繼續把科技創新擺在行業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以科技創新帶動全面創新,著力提高科技創新對產業發展的支撐力和引導力,全面提升我國造船業的自主知識產權擁有能力。”郭大成說。 (本文由見習記者周佳玲整理報道,圖片來源于網絡,請作者與本報聯系以奉稿酬)
轉自:中國水運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