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球汽車智能化尚未形成壟斷格局 我國應把握變革機遇


    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   時間:2018-07-09





      當前,我國經濟正處于由高速增長向高質量發展轉變的關鍵時期。智能汽車作為電子信息、網絡通信與汽車產業跨界融合、創新發展的重要戰略新興領域,正成為互聯網+、人工智能等國家戰略重要的突破口之一。發展智能汽車是推進建設制造強國,推動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和實體經濟深入融合的重要載體;是培育中高端消費、創新引領、綠色低碳、共享經濟等經濟領域新增長點和新動能的重要體現;是促進傳統產業優化升級,瞄準國際標準提高水平的重要途徑;也是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精神的一個具體舉措。


      汽車智能化發展為我國迎來換道超車機遇


      隨著人工智能、計算架構、5G通信、互聯網與大數據等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術快速發展并與傳統汽車工業融合創新,智能化、電動化、網聯化、共享化成為未來汽車發展的新趨勢。未來汽車不僅將成為個人出行更加安全、愜意的交通工具,使城市交通管理更智能高效、安全便捷,還將成為移動的智能空間,為乘客提供工作、社交、娛樂等方面的豐富服務,催生和帶動眾多新模式、新業態發展。


      目前來看,汽車智能化帶來的技術路徑、設計架構、商業模式等重大變革,對于全球各國來說機會均等,尚未形成統一的技術路線和壟斷格局。


      我國是全球少數擁有全產業鏈高新技術產業基礎的國家,具備較好的集成電路設計制造基礎;5G通信、人工智能等領域具有國際領先優勢;北斗導航、高精度地圖、信息安全等初步形成自主技術和產品體系;移動互聯網、云計算與大數據領域與世界同步;特別是在智能電動汽車方面,因為規避了傳統汽車技術零部件、專利標準等壁壘,與國際發展基本同步并具有應用優勢。因此,我國應把握汽車智能化變革的機遇,打破長期以來的發展路徑依賴,主動作為,謀劃換道超車。


      新型體系架構推進汽車智能化發展


      汽車智能化的關鍵在于構建具有感知、計算、通信、決策等功能的新型體系架構,設計具備數據融合、高速計算、智能決策、協同控制能力的智能計算平臺。智能計算平臺是指基于高性能芯片和嵌入式實時操作系統構建的整車計算控制核心,能夠實現車輛狀態判斷、行為決策和整車控制。如果說發動機是傳統汽車的心臟,那么智能計算平臺則可稱為智能汽車的大腦。人工智能、5G通信、新型顯示、增強現實、大數據、云計算等新一代信息技術的創新應用都將基于這一平臺找到新的承載點和典型應用場景。據高盛預測,短期內車載計算平臺將占據整個市場規模的25%左右,成為未來產業鏈條的核心和價值核心,將重塑產業格局的戰略制高點。


      以智能計算平臺為目標,國際上已初步形成了以英偉達GPU架構、英特爾X86架構以及高通ARM架構為主流的硬件技術路線,和以谷歌Android、蘋果iOS8為主流的軟件技術路線。在2018年CES展會上,英偉達宣布與采埃孚(ZF)、百度合作開發的人工智能計算平臺ProAI即將于年初開始量產,Mobieye也計劃2018年向14家主流車企提供EyeQ4視覺芯片。歐美日韓等國外企業對于自動駕駛的戰略布局重心已愈發向量產化的計算芯片和基于計算平臺的應用解決方案傾斜。


      我國在汽車智能計算平臺方面面臨巨大挑戰


      面對汽車智能化發展大勢,國內企業如中興、百度、阿里、地平線、華為等在汽車電子智能化新型架構領域開始了積極探索和研發攻關。中興完成了車載計算平臺的原型樣機開發,制定了較為明確的發展路線圖;百度提出了Apollo計劃,通過自身在高精度地圖、人工智能以及計算能力等方面的優勢,致力于打造一個開源的自動駕駛操作系統平臺,作為自動駕駛領域的“安卓”系統。


      但我們也應該看到,由于產業基礎薄弱、技術積累不足,相關企業之間缺乏有效的合作機制,我國汽車電子智能化新型架構體系發展仍然面臨較大挑戰,汽車智能計算平臺整體發展落后國外,關鍵技術受制于人。


      一方面,國內院校和企業雖積累了一定的集成電路設計經驗,但目前尚不具備設計及生產高效汽車級芯片的能力。智能網聯汽車需要的產品級硬件設計及開發工具鏈等掌握在飛思卡爾、英飛凌、恩智浦等外企手中,實際使用的芯片90%以上依賴進口。百度Apollo系統其硬件平臺是基于英偉達、Mobileye等產品的集成。一汽、上汽、長安等推出的具有初級智能網聯功能的車型所采用的也均是外企的硬件平臺。


      另一方面,國內軟件開發商尚未完全掌握應用于汽車輔助駕駛(ADAS)的軟件平臺解決方案,智能網聯汽車各類控制器設計所需的設計工具、程序庫被國外企業和科研機構主導。國內企業普遍基于主流平臺進行軟件的二次開發,獨立開發、更新和維護的能力嚴重不足。


      構建深化合作、開放共享汽車電子核心產業生態


      智能汽車作為跨界融合的新興產業,其發展離不開多方的共同參與。


      一方面,需要強化部門、行業和地方間的協同合作,集中力量突破關鍵環節,統籌推進核心技術研發、標準制定、測試驗證、應用示范與產業化,培育特色產業集群,加快基礎設施建設,形成合力推進的良好環境。


      另一方面,推動產業合作、平臺互通、系統互聯,鼓勵各類要素資源集聚、開放、共享,提高配置效率,以智能計算平臺為核心,帶動車載計算芯片、高精度傳感器、毫米波與激光雷達、智能控制器與執行器、電控系統、車載操作系統、5G通信、智能交通、安全管理等核心領域的技術創新與產品開發,打造安全可控的供應鏈配套體系,構建電子、通信、汽車、交通、服務等融合發展的自主產業生態。(賽迪智庫電子信息產業研究所副所長 溫曉君)


      轉自:中國電子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35964

    www.色五月.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