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用航空作為典型的軍民融合產業,其發展水平,不僅是構建現代化立體交通網絡系統的重要一環,也是一個國家科學技術、經濟發展以及人民生活水平高低的衡量標準。
通用航空是指使用民用航空器從事公共航空運輸以外的民用航空活動,包括從事工業、農業、林業、漁業和建筑業的作業飛行以及醫療衛生、搶險救災、氣象探測、海洋監測、科學實驗、教育訓練、文化體育等方面的飛行活動。
通用航空產業鏈條長、服務領域廣、帶動能力強,是改革開放以來唯一沒有充分開放的產業。近年來,隨著國家政策加速解凍,通用航空已經成為國家拉動投資、升級消費、轉型發展的重要產業選擇。
通用航空行業政策頻出
中國的通用航空產業從無到有,產業規模和潛在市場價值不斷擴大,研發、制造和運營實力顯著增強,逐步成為帶動科技、旅游、農業等傳統產業升級和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重要力量。
我國于1951年開始建立自己的通用航空隊伍。1952年,新中國第一個通用航空飛行隊伍成立。這一時期,我國通用航空發展迅速,初步形成了我國通用航空的基礎力量,在隊伍規模、技術水平、作業數量和質量方面都取得了明顯的突破和進展。1986年,國務院頒發《關于通用航空管理的暫行規定》,明確了管制單位、報批手續、審批程序等。該時期,行業發展得到了較好的恢復。
國內通用航空的應用十分廣泛,在經濟建設的各個環節都起著重要的作用,國家也多次出臺相關政策以推動通用航空行業發展。
2010年5月,民航局發布了《中國民用航空第十二個五年規劃》;2012年6月,民航局發布了《通用機場建設規范》。
根據中國航空運輸協會通用航空分會的統計,截至2015年底,我國通用航空市場規模約為375億元,我國通用航空2015年的產值為375億元,是2006年的21倍,2010年的2.5倍。近10年,年均復合增長率超過35%。2015年我國通用航空飛行作業時間為73.5萬小時,飛行器數量為2235架,通航企業數量為281家。
2016年是中國通用航空發展的關鍵之年。國務院辦公廳《關于促進通用航空業發展的指導意見》的出臺,讓中國通航產業不再“等風來”,國家層面的戰略布局引燃了各級政府制定通航發展規劃、企業加快部署通航產業發展的熱情,通用航空作為戰略新興產業成為政策紅利的聚集地。
2016年10月,民航局發布《關于鼓勵社會資本投資建設運營民用機場的意見》;2016年11月,發改委發布《關于做好通用航空示范推廣有關工作的通知》。
根據《關于促進通用航空業發展的指導意見》,在2020年,通用飛機要達到5000架,飛行小時達到200萬小時,國內通用機場達到500個。通過粗略推測,按照平均每架飛機2千萬元,每小時飛行2萬元,每個機場(包括起降點)5千萬元計算,2020年市場規模約有1.65萬億元。
從2017年年中起,有關通用航空的政策不斷從中國民航局內釋出,據中國民用航空局在官網上發布的信息顯示,從2017年10月至2018年4月,中國民航局相繼出臺了60余項有關通航領域的改革措施。
其中,2017年民航局印發了《通用航空發展“十三五”規劃》,這是我國行業管理部門第一次出臺通用航空五年專項規劃,是民航十三五規劃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對《國務院辦公廳關于促進通用航空業發展的指導意見》的具體落實,對建成民航強國關鍵階段通用航空改革和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
如浪潮般釋出的政策帶來了效果,中國通航產業的多項數據實現了明顯的增長。按照民航總局公布的數據顯示,2018年一季度,我國新增頒證通用機場24個,相當于此前歷年累計通用機場頒證總量的30%;通航飛行小時同比增長17.8%,其中1月份同比增長達到91.1%。
2018年10月12日,為了進一步加強低空飛行服務保障體系建設,促進通用航空業發展,保證低空空域安全高效使用,民航局結合我國通航發展需求及低空空域管理改革試點實際情況,印發了《低空飛行服務保障體系建設總體方案》。新方案中提出了兩大目標,分別于2022年初步建成三級低空飛行服務保障體系,2030年該體系需全面覆蓋低空報告、監視空域和通用機場。
作為26個通航示范區之一的成都,正加速建設四川省低空飛行指揮服務中心和成都平原低空飛行服務站等項目,全力推進四川省境內3000米以下低空空域開放試點管理工作。
潛力巨大搶占萬億市場
根據國務院和中國民航局規劃,到2020年,我國通航飛行器超過5000架,通航飛行員人數達到7000人,經濟規模超過1萬億元。至2020年,全國將建成50個通航產業綜合示范區。
通航產業體系的基礎產業板塊涉及新材料、化工冶金、電子信息等行業,通航核心產業板塊涉及設備制造、基礎設施建設、金融服務、高等教育、旅游等行業。通航產業體系的規模化發展往往可以獲得巨大的投資效益。以通航服務業對林業的拉動效益為例:目前我國飛播造林已形成約330萬公頃的成林,林木蓄積量高達1億立方米,總價值達50億元,相當于全部投資額的8.5倍。
通航產業被寄予諸多期望。“它的上游是通用航空裝備制造、通信導航等,中間是通用航空運營、飛行訓練、通用航空發動機及零部件制造、機場管理等,下游是飛機維修、航材租賃、人工增雨、航空旅游等。”河北省工業和信息化廳副廳長段潤保表示,通用航空橫跨二三產業,具有技術密集、人才密集、資金密集和高產出、高附加值的特點。
我國通用航空事業的發展水平遠低于發達國家。目前我國與美國擁有的通航飛行器21萬架、通航機場1.68萬個、通航飛行員達50萬名相比仍有差距,相關行業發展空間巨大。這意味著隨著我國通用航空的不斷發展,各個產業領域都將不斷涌現出新的市場機會,人員培訓、設備制造和運營管理等領域都將迎來廣闊的發展前景。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研究認為,我國目前在職飛行人員不到3000人,未來3年缺口達7000人,同時,機務維修、地面保障等專業人才缺口持續加大。同時,隨著人民對高質量醫療需求增大,航空醫療救援市場正蓬勃興起。預計到2025年,我國航空醫療救援通航飛機需求量超過1000架。
從空港設備、空港系統、雷達系統建設需求看,空管系統成本一般占機場建設總成本的1%至1.5%,按機場建設總規模3000億元計算,空管系統市場空間將達到30億元至45億元;此外,還有空港設備、二次雷達系統都將會有超百億元的潛在市場。
產城融合發展的廣闊前景。有數據表明,通航產業投入產出比為1∶10,技術轉移比為1∶16,就業帶動比為1∶12,涉及從研發、制造、維修、機場、飛行運營、航行服務到飛行保障的龐大產業鏈,也包括延伸的相關產業,如電子、新型材料、新型能源、培訓、金融租賃、保險等。
通用航空產業擁有龐大的產業鏈,國家密集出臺利好政策,為通用航空產業發展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歷史機遇。市場前景十分廣闊,預計規模將達到幾十萬億。
國家《關于建設通用航空產業綜合示范區的實施意見》提出,要在全國范圍內優選26個產業基礎好、綜合實力強、體制機制活、短期能突破、示范作用大的城市,開展全國首批通航產業綜合示范區建設。
通航產業對地方經濟發展具有極大的推動力。整個“十二五”期間,通航產業聚集投資估算超過1700億元;2010年各類通航產業園區或基地僅有28個,“十二五”期間規劃建設的新園區超過140個,其中規劃發展全產業鏈的已超過90個,以通航制造為主的超過20個。
作為國家強力支持的戰略性新興產業,多地政府紛紛推出通航產業發展規劃,不斷釋放政策紅利,積極布局通航產業。通用航空產業擁有龐大的產業鏈,市場前景十分廣闊。面對巨大的通航產業市場,各省(區、市)厲兵秣馬,迅速掀起發展熱潮。
安徽蕪湖市將通用航空作為產業轉型升級的未來方向之一,建立蕪湖航產園,以航空制造業為龍頭,促進航空培訓、輕型飛機旅游項目開發、航空物流等服務業發展。
成都提出,大力發展觀光型低空旅游,將建設一批以觀光為主導的低空旅游基地。其中,著力打造國家級都江堰通用航空旅游示范工程,發展直升機景區觀光和都江堰低空觀光大環線兩類低空觀光。同時,發揮都江堰市處于“九寨、黃龍-成都、都江堰-樂山、峨眉”黃金旅游線樞紐的區位優勢,開通至周邊區域500公里范圍內知名景區景點的通航旅游專線。
“設立國家級通航示范區的目的就在于集聚生產要素,盡快形成產業規模。”在中航通飛華北飛機工業有限公司規劃發展部部長趙慶飛看來,首批示范區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發展模式,其中石家莊、南昌、安順等側重以航空城、航空產業基地為平臺,實現產城融合發展。
山西省大同市搶抓機遇率先發展通航產業,簽署了三項通航產業相關項目合作協議,開啟了大同市通航產業發展的新征程,為加快構建新時代的創新型通航產業體系夯實了基礎。
吉林省發布通航產業新政40條。早在2018年7月25日,吉林省就高規格地成立了通用航空產業發展領導小組,以加強對吉林通用航空產業發展的組織領導。
武漢市則提出打造“通航產業之都”,首個通航產業發展規劃出爐。2018年以來,一批通用航空領域資本、項目接連落子、開工,武漢開發區通用航空產業版圖不斷擴張,發展進入快車道。與此同時,武漢市首個航空產業發展規劃也正式出爐。規劃提出,未來武漢通過并購、合作生產、技術引進方式,開展飛機組裝、制造,并加大創新研發,突破關鍵性技術,建設中部通航產業新高地。(劉一慶)
轉自:中國產經新聞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