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是一個國家軟實力的體現,尤其在新一輪的全球數字技術興起之后,文化產業被視為全球文化貿易不可忽視的領域。中華文化底蘊深厚,燦若星河,隨著國家政策的扶持,文化產業展現出蓬勃的生命力,成為國民經濟新的增長點,文化產業統計和數據發布日益引發社會關注。
近日,國家發展改革委、文化和旅游部、廣電總局、體育總局、國家文物局等18個部門聯合印發了《加大力度推動社會領域公共服務補短板強弱項提質量促進形成強大國內市場的行動方案》(以下簡稱《行動方案》)。
《行動方案》明確提出到2020年,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基本建成,文化產業成為國民經濟支柱性產業;旅游經濟穩步增長,對國民經濟的綜合貢獻度達到12%。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基本建成,文化產業成為國民經濟支柱性產業。同時,從三個大的方面提出了行動任務,分別是推動基本公共文化服務均等化,加強優秀傳統文化保護傳承利用,以及提高公共文化服務效能。
政府頻發政策“紅包”
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美好生活的需要”其實是消費升級催生的新需求,人民有了對多元、高質、跨界的文化產品的剛需。
90年代末,中國的經濟發展進入快速發展階段,消費出現了升級換代的趨勢。國內經濟對盡快發展第三產業、提升國民經濟的結構、轉變發展方式提出了要求。
加入WTO的同時也面臨著新的挑戰,我國主動開放了文化市場。文化產業于2000年十五屆五中全會正式提出,并被列入第十個五年計劃中。會上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十五”計劃的建議》提到了“推動信息產業與有關文化產業結合”及“完善文化產業政策,加強文化市場建設和管理,推動有關文化產業發展”。
數據顯示,2004年文化產業實現增加值3440億元,占GDP的比重為2.15%;2017年3.5萬億,占4.29%。年均增速20%,可謂蓬勃發展。從2004年到2010年,我國文化產業增加值從3,440億元增加到11,052億元,6年增加值的絕對量增加了7,612億元,年均增長率為23.6%。
2009年9月,國務院常務會議審議通過了《文化產業振興規劃》,將文化產業列為第十一個國家產業振興規劃。
“十二五”時期文化產業迎來了“拐點”與“換擋”。“十二五”時期,相關政策注重加強傳統文化保護、扶持戰略性新興產業、推動文化產業成為國民經濟支柱型產業成為“十三五”時期文化建設的“新定調”。
2010年10月,在十七屆五中全會通過的“十二五規劃建議”中,又提出在十二五期間“推動文化產業成為國民經濟的支柱性產業”,文化產業正式位列國家戰略性支柱產業之中。
隨著文化強國的目標在2011年十七屆六中全會中首次提出,多年的發展探索使得我國文化產業政策已經擺脫以經濟目標為主體的發展格局,成為政治性目標的重要一環。
2013年,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建立健全現代文化市場體系,標志著我國文化產業開始實現發展動力機制的轉變。
據國家統計公布數據顯示,2016年全國文化及相關產業增加值同比增長13.0%,占GDP的比重為4.14%,比重比上年提高0.17%。統計局表示,文化及相關產業保持平穩快速增長,對促進經濟轉型升級、平穩健康可持續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
2016年底,國務院正式公布《“十三五”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規劃》,數字創意產業首次被納入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規劃。基于網絡化、數字化的新興業態蓬勃發展,以網絡直播、網絡游戲、網絡電影與電視、網絡出版等為代表的新業態正成為未來文化產業發展的核心增長極。尤其是2016年國務院印發的《“十三五”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規劃》中更是將數字創意產業上升到國家戰略高度。
2017年是“十三五”的第二年,為推動文化產業成為國民經濟支柱性產業、加速文化產業轉型升級,上半年,國家政策先后在文化立法、體制改革、新興產業等多個領域涌現出諸多閃光點。在“十二五”政策的基礎上,國家提出“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著力增加消費需求有效供給。”文化領域的建設也正是遵循這一思路。
《文化部“十三五”時期文化發展改革規劃》和《國家“十三五”時期文化發展改革規劃綱要》中均明確新時期“加強思想道德建設、繁榮藝術創作生產、構建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等十大重點任務。同時,政策對新興產業的支持力度有增不減,并傾斜于新興產業。工信部和財政部印發《關于推進工業文化發展的指導意見》。
在文化法制建設不斷向前推進的進程中,我國的公共文化與文化產業將插上兩翼,比翼齊飛。在公共文化服務方面,我國文化領域的首部基本法《公共文化服務保障法》為老百姓提供了更多的公共文化選擇。
2018年既是文化產業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精神的開局之年,也是實施“十三五”規劃承上啟下的關鍵一年。2018年上半年出臺的文化領域相關政策仍然體現出一貫的連續性和邏輯性,既立足于我國當前的實際情況,充分體現國情與特色,又根據時代的變化和需求不斷調整完善。
2018年2月,文化部辦公廳發布《關于開展2018年全國美術館青年策展人扶持計劃的通知》。同年,財政部辦公廳、中宣部辦公廳、商務部辦公廳聯合發布《關于申報2018年度文化產業發展專項資金(重大項目方向)轉移支付項目的通知》,推動影視產業發展,推動對外文化貿易發展,鼓勵和支持我國文化企業參與國際競爭,擴大文化服務出口,推動中華文化走出去。
2018年6月,文化部辦公廳發布《關于大力振興貧困地區傳統工藝助力精準扶貧的通知》,大力推進文化扶貧工作,振興貧困地區傳統工藝,發揮非遺尤其是傳統工藝在助力精準扶貧方面的重要作用。
不過,我國文化產業發展歷史短起點低,規模仍有限,在經濟總量中占比還不高,與發達國家相比仍有差距。故此,我國文化產業亟待發展且潛力巨大。
文化市場發力點日益明朗
隨著發展,文化產業逐步融合到了國民經濟大循環中,成為新時代促進經濟轉型升級的新動力。國家政策對文化推動經濟結構調整、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意義做了系統闡釋。某種程度上,文化成為了經濟發展的靈魂和助推器。
文化產業的傳統業態仍保持著增長活力的同時,新興業態也開始展現出迅猛的發展潛力,很大程度上離不開相關政策的支持。文化科技融合將成為最重要的發展動力之一,技術革命將推動文化產業出現重大結構調整和優化。
在2018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李克強總理曾明確提出,做大做強新興產業集群,實施大數據發展行動,加強新一代人工智能研發應用,在文化等多領域推進“互聯網+”。互聯網文化產業是借助現代網絡技術、為人們提供數字化精神消費產品和服務的一種新型產業形態。
目前,我國數字創意產業已經進入高速發展時期。根據十九大報告對“互聯網+”的論述,傳媒的跨界融合不斷深化,基于移動互聯網和人工智能等的新型傳媒文化業態將成為文化產業快速發展的新引擎。
以“互聯網+”為主要形式的文化信息傳輸服務業發展迅猛。2017年4月,文化部出臺《關于推動數字文化產業創新發展的指導意見》,這是國家層面首個針對數字文化產業發展的宏觀性、指導性政策文件,也是首個明確提出數字文化產業概念的政策文件。
2017年上半年,全國規模以上文化及相關產業企業營業收入增長11.7%,以“互聯網+”為主要形式的文化信息傳輸服務業增速最快,2017上半年同比增長32.7%,占文化產業增加值的7.7%。
根據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數據,2017年以“互聯網+”為主要形式的文化信息傳輸服務業增加值同比增長了36%,遠高于其他領域。目前,網絡文學、網絡視頻、網絡音樂、動漫、游戲等已經成為了網民文化消費的主要產品,互聯網文化企業不斷增多,互聯網文化產業成熟的商業模式和產業生態正在形成,市場價值和社會效益都在進一步凸顯。
在信息科技高度發達的今天,傳統的文化保護和展陳方式也與時俱進,進行著創新性發展。黨的“十八大”以來,傳承弘揚中華傳統文化成為了新時期的一項重大戰略任務。隨著我國對外開放的日益深化,面對前所未有的文化大交匯,“十三五”時期也將傳統文化保護作為文化建設的一個重要命題提上日程。
“讓收藏在博物館里的文物、陳列在廣闊大地上的遺產、書寫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來”,活態傳承與保護文物的觀念日益深入人心,隨著《關于推動文化文物單位文化創意產品開發的若干意見》等政策的出臺,以故宮文創為代表的用創意激發文物活力的優秀案例,讓文物保護邁向新紀元。
2017年伊始,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就印發了《關于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這是新中國歷史上第一次以中央文件形式,專題闡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作,并首次對傳承和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從組織實施到保障措施都作出具體的部署。
目前,大眾已關注到文化傳承新形勢,所以更應當盡快建立起有效服務于個人創意活動的,新一代數字化、智能化的文化基礎設施,為個人提供文化資源的智能化服務,讓收藏在禁宮里的文物、陳列在廣闊大地上的遺產、書寫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來,進入生活、走向世界。
為了滿足公眾的文化需求、讓深沉壯美的文化以更加“接地氣”的方式與公眾接觸。2019己亥年元宵節期間,“紫禁城上元之夜”在故宮博物院舉行。“紫禁城上元之夜”文化活動是故宮博物院建院94年來第一次在晚間免費對公眾開放,也是紫禁城古建筑群第一次在晚間被較大規模點亮。故宮博物院院長單霽翔表示,今后將結合24節氣重要節點選擇夜間開放。故宮的首次嘗試讓民眾近距離接觸傳統文化,浸潤在歷史中,很好地起到了文化傳承與宣傳的目的。
發展文化貿易,優化對外貿易結構,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是我國文化產業發展的新天地。今后5—10年可能是我國國際文化貿易出現根本性轉變的時期。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任何一個國家的文化產業都有機會融入國際市場,并體現一個國家軟實力、綜合競爭力和文明水平。
我國有悠久的歷史和豐富的文化資源,有文化多樣性的無窮魅力。把中華文化傳播到世界各地,講好中國故事,是一項神圣的歷史使命。開發國際文化市場,具有巨大的潛力和空間。
2017年1月,文化部印發《“一帶一路”文化發展行動計劃(2016-2020年)》,從健全機制建設、促進貿易合作、打造文化品牌等五大方面為“一帶一路”文化建設工作的深入開展繪制了路線圖。“一帶一路”建設給我們文化產業走向世界提供了機會。
據預計,到2020年,全國文化消費需求總量將達16.65萬億元,文化消費潛力釋放空間巨大。我國文化產業的發展還有巨大空間,國家制定了新戰略,并逐漸建立起了完善有效的機制與政策體系,為打造新一代文化基礎設施,爭取我國文化真正的發展和繁榮做出努力。文化市場潛力無限,在政府的引導下,定會釋放更多福利,惠及民眾。(劉一慶)
轉自:中國產經新聞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