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將穩定汽車消費作為“推動消費穩定增長”的重要內容,提出要穩定汽車消費,繼續執行新能源汽車購置優惠政策。
去年中國汽車銷售量連續數月下行。中國汽車工業協會發布的數據顯示,2018年我國汽車銷量2808.1萬輛,同比下降2.8%。有業內人士表示,2018年我國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速回落的主要原因是汽車類商品銷售額增速放緩。
政策利好能否穩定今年的汽車消費?記者為此采訪了業內專家。
市場波動符合規律
商務部研究院流通與消費研究所所長董超在接受國際商報記者采訪時表示,2018年我國汽車市場銷售出現困難有兩方面原因:一方面,我國發展面臨多年少有的國內外復雜嚴峻形勢,特別是中美經貿摩擦給一些企業生產經營、市場預期帶來不利影響,實體經濟發展困難較大,民營和小微企業融資難、融資貴問題突出,消費增速減緩,汽車市場在此背景下難以獨善其身;另一方面,2015年年底以來,在購置稅優惠政策的刺激下,汽車特別是中小排量乘用車銷量保持了高速增長,既顯著擴大了汽車銷售規模,又在一定程度上透支了購車需求,購置稅優惠政策退出后對汽車消費產生了影響。
此外,中國作為世界第一大汽車消費國,汽車銷售高速增長階段已經過去,在收入增長不及預期、內外部環境悄然發生變化的情況下,汽車市場出現一定程度的波動是正常的。
與此同時,我國汽車消費市場也存在一些短板。國家信息中心經濟預測部副研究員鄒蘊涵在接受國際商報記者采訪時表示,這主要體現在汽車消費環境日益嚴苛、農村汽車消費潛力還未充分被激發、新能源汽車消費核心問題未解決等三方面。
鄒蘊涵進一步分析稱,當前我國城市的道路交通條件和交通管理能力尚未跟上汽車保有量快速提高的步伐,這對汽車消費特別是改善型汽車消費具有明顯的抑制作用;汽車消費金融政策對農村傾斜不足,導致農村汽車信貸普及率與城鎮相比明顯偏弱,單純依靠個人儲蓄買車成為抑制農村汽車消費需求潛力釋放的重要因素;新能源汽車在我國還屬于新興消費品類,消費者對其了解程度低,與傳統的內燃機汽車相比,新能源汽車沒有明顯的價格優勢。更重要的是,新能源汽車本身的供應體系還未建立,如純電動汽車的充電裝置標準、配置等在一些城市并不完善。
消費仍有巨大潛力
盡管如此,董超表示,我國汽車市場仍有較大發展空間。“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汽車擁有量、汽車銷售量的峰值還未到來。”
董超分析,在對汽車制造業外資股比放寬后,外商獨資企業加入汽車行業競爭,包括特斯拉在內的新能源汽車制造企業將加大在華投資力度,把中國市場作為贏得全球競爭優勢的關鍵。在數字經濟背景下,互聯網企業也看好汽車市場,這將帶動汽車產業加快數字化轉型,促使我國汽車市場在加速轉型中逐步趨向銷售峰值。
除了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專門提到要穩定汽車消費外,發改委等十部門印發了《進一步優化供給推動消費平穩增長促進形成強大國內市場的實施方案(2019年)》,并把多措并舉促進汽車消費、更好地滿足居民出行需要放在了諸多舉措中的首位。
在董超看來,下一步挖掘汽車消費增長潛力的關鍵是更好地落實政策。“從汽車企業看,仍要圍繞汽車市場消費需求。在市場進入結構調整期的情況下,圍繞低碳環保、數字智能等升級需求,加強研發生產布局、提供優質服務。”
鄒蘊涵則提出了三條建議:一是促進三四線城市以及農村汽車市場發展。大力改善城鎮和鄉村的路況,以及道路交通和汽車消費環境;加速汽車行業金融產品發展,比如經銷商存貨抵押貸款、汽車消費按揭信貸等產品,加大經銷商渠道下沉力度,增強居民汽車消費能力。
二是推動汽車市場健康有序發展。引導汽車流通業合理布局,鼓勵汽車品牌銷售采取多種經營模式,努力構建節約型汽車營銷網絡;推動建立平等和諧的工商關系,調動汽車供應商和品牌經銷商兩方面的積極性;進一步規范汽車經營行為,維護良好的市場秩序和交易環境,促進汽車市場穩定增長。
三是進一步提高汽車營銷和服務水平。支持有條件的汽車流通企業通過跨地區兼并重組、發展連鎖經營,做大做強。引導和鼓勵企業建立便捷高效的汽車營銷和服務體系,加快創建自主服務品牌,在大型汽車交易市場設置機動車登記服務站,建立和完善經銷商代辦機動車牌證制度等。(記者 魏橋)
轉自:國際商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