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保險業穩扎穩打70年漸成國計民生“穩定器”


    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   時間:2019-07-19





      試想一下,你購買了一款保險,但這款產品的保費不固定,而是與你每天的運動量掛鉤,運動量越大保費就越便宜。這在幾十年前是難以想象的。

      支撐上述產品成為現實的,是目前國內日益龐大的保險市場:2018年保險業提供的保險保障額已達6897.04萬億元。截至今年5月末,險資運用余額已接近17萬億元。保險業已成為國計民生的重要組成部分,成為服務實體經濟、金融市場的“穩定器”。

      “目前我國保險業保持了穩中向好的發展態勢,具體表現為‘三穩三好’,包括行業增長、風險防范、外資預期三方面的穩定,以及在保險改革創新不斷推進,保險保障功能不斷增強,保險服務能力不斷提升三方面的向好。”就現階段保險業發展情況,中國保險行業協會黨委書記、會長邢煒如是說。

      3.8萬億元保費與6897萬億元保額

      近日,《證券日報》記者到大灣區采訪時,隨中國人壽財險廣東省分公司的張江巡檢廣州地鐵11號線的施工現場。他仔細檢查了倉庫里材料堆放情況,查看地面上有無煙頭,了解該地段爆破對周邊居民可能產生的影響。

      張江對記者表示,對施工情況檢查后,他們會從保險的角度提出風險建議,并結合施工方的流程資料,出具一份風險報告,與廣州地鐵集團召開會議,進行風險識別和預防。

      “我們希望保險公司不僅僅是提供事后的理賠,更多的是進行事前預防,降低地鐵修建和運營中的風險。”廣州地鐵集團財務部總經理王曉斌對記者表示,地鐵是大灣區建設的重要部分,保險則要為地鐵的安全運行保駕護航。

      保險業深度參與粵港澳大灣區地鐵建設,只是近年來保險業服務實體經濟發展的一個縮影。

      新中國成立70年來,保險業無論是保費還是總資產,均實現突飛猛進的增長。據邢煒介紹,2018年我國保險業原保費收入達到3.8萬億元;保險業總資產達到18.3萬億元,實現了平穩增長,繼續位居全球第二大保險市場。今年前5個月,保險業共計實現原保險保費收入21854億元,同比增長14.40%。

      隨著保險業規模持續增長,保險的保障功能不斷增強。尤其是近年來監管強化“保險姓保”,優化產品結構,保險服務實體經濟、保障國計民生的功能進一步凸顯。

      “2018年,保險業為全社會提供風險保障金額共計6897萬億元,同比增長66.2%,同時我們的價格、費率在下降。” 就保險業提供的保障情況,邢煒如是說。

      從各細分領域來看,2018年健康險賠付支出同比增長34.7%,在全國衛生總費用中占比首次突破3%;大病保險覆蓋居民已突破10億人,實際報銷比例在基本醫保的基礎上平均提升14%,試點以來累計賠付超過1900萬人次;農業保險為近2億戶次農戶提供風險保障3.46萬億元,同比增長24.2%。

      參與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保險業在服務實體經濟方面發揮了舉足輕重的作用。

      比如,作為龍頭險企的中國人壽集團相關負責人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國壽投資公司目前已完成向廣州地區的廣州基金、廣州開發區基金等項目的出資工作,兩只基金合計出資170億元,此外還有總規模67億元的國壽越秀信托計劃。這些資金將重點支持大灣區建設,投資項目包括交通樞紐、軌道交通及產業園區等方面。這還只是中國人壽向大灣區建設投資的部分資金而已。

      據邢煒介紹,近年來保險業充分發揮保險資金期限長、規模大、成本相對較低等優勢,大力服務實體經濟。截至2018年末,保險資金通過各類資管產品,支持“一帶一路”投資達9612億元;服務長江經濟帶和京津冀協同發展投資分別達4248億元和1717億元;支持清潔能源、資源節約與污染防治等綠色產業達6942億元;支持資本市場穩定健康發展,2018年保險業在股票和基金方面共投資近2萬億元,占比接近12%。

      從資產規模看,2004年至2018年,保險資金運用余額由1.08萬億元增長為16.41萬億元,年均復合增長率21.47%,截至2019年5月末,保險業總資產19萬億元、保險資金運用余額16.99萬億元,保持了穩健增長態勢。

      保險資金服務實體經濟能力和水平不斷提升。原中國保監會副主席周延禮表示,險資通過直接投資銀行存款、股票、債券等傳統方式為實體經濟直接融資超過7萬億元;通過創設基礎設施投資計劃等保險資產管理產品,直接高效對接重大建設項目和工程。截至2019年4月末,累計發起設立各類債權、股權投資計劃1114項,合計備案(注冊)規模2.63萬億元。形成了一批有影響力的投資項目,如160億元參與京滬高鐵、550億元參與南水北調、666億元參與市場化債轉股等,獲得社會廣泛認可和高度評價。

      眼下,深度參與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服務實體經濟發展成為險資的另一大使命。“保險業接下來將在服務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中進一步發揮作用。具體舉措包括,深化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不停步,防范化解重大風險不松懈,落實擴大開放新舉措不動搖等。”邢煒表示。

      “all in”科技時代來臨

      展望未來,有專業人士預言,包括區塊鏈技術、人工智能、物聯網、云計算、大數據、車聯網、無人駕駛汽車、無人機、基因檢測、可穿戴設備在內的十大科技將深刻影響乃至顛覆保險業的發展。保險業在科技領域的大手筆投入和場景應用表明,保險科技創新已然走在了其他金融行業的前頭。

      在邢煒看來,保險業在綜合運用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等金融科技方面成效顯著。他認為,當前我國保險業在很多保險科技應用領域已經走在世界前列。

      中國人民保險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繆建民認為,我國5G技術、人工智能、大數據、移動互聯和物聯網、生物識別、量子技術以及分布式技術都取得了重大突破和發展,這為金融保險科技的發展提供了重要的技術支撐。

      數據顯示,截至2018年12月末,中國平安的科技專利申請較年初增加9021項至12051項,科技成果全面覆蓋人工智能、區塊鏈、云等核心技術領域。

      科技,讓保險業插上騰飛的翅膀。中國平安自2013年起率先開啟了全面“all in”科技時代。公開數據顯示,在過去的十年中,中國平安累計科研投入約500億元,建立技術孵化基金65億元,并預計未來十年持續為科研投入約1000億元。

      此外,太平洋保險公司開發的“太保阿爾法保險”、宜信旗下的“宜信博誠智能保險”、螞蟻金服研究的“支付寶”保險測評以及首家互聯網保險公司眾安保險推出的眾安精靈等,都是保險與科技的結晶。


      轉自:證券日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35964

    www.色五月.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