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突破發展瓶頸 推動境外經貿合作區高質量發展


    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   時間:2019-12-06





      商務部推出境外經濟貿易合作區建設工程十多年來,境外經貿合作區取得了顯著成績,涌現出泰中羅勇工業園、西哈努克港經濟特區等一批標桿工程。然而,境外經貿合作區也存在一些發展瓶頸。全球化智庫(CCG)日前發布的《中國企業全球化報告(2020)》建議,積極推動境外經貿合作區的轉型升級,推動其高質量發展。


      凸顯斐然成績


      早在上世紀末,中國企業就開始了海外產業園區的探索。2006年,商務部推出境外經濟貿易合作區建設工程,并提出了"政府引導、企業決策、市場化運作"的建設原則。十多年來,境外經貿合作區取得了顯著成績,涌現出泰中羅勇工業園、西哈努克港經濟特區等一批標桿工程。據統計,截至2018年三季度,中國企業在全球46個國家建設了113家境外經貿合作區,累計投資超過360億美元;入區企業超過4660家,總產值超過千億美元。


      境外經貿合作區可以為"走出去"的中國企業,尤其是中小企業提供海外發展基地,降低投資經營成本,并通過加強企業間合作共同抵御海外投資風險,為中國企業"抱團出海"創造前提條件,成為中國企業"走出去"的重要選擇。同時,境外經貿合作區建設也促進了東道國的經濟發展,推動了產業升級,成為推動"一帶一路"倡議的重要抓手。推動境外經貿合作區的高質量發展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與戰略意義。


      遭遇發展瓶頸


      "中國境外經貿合作區在取得顯著建設成績的同時,也存在一些發展瓶頸。"CCG報告指出,主導產業主要集中在傳統的勞動密集型及資源密集型產業,產業附加值、技術含量較高的主導產業相對較少,園區功能有待升級與深化。比如經過商務部確認考核的20家國家級境外經貿合作區,大多屬于以能源利用開發為主體的資源利用型經貿合作區、以傳統加工制造業為主體的加工制造型經貿合作區,僅有匈牙利中歐商貿物流園等少數園區屬于以現代服務業為主體的綜合經貿型合作區。


      同時,境外經貿合作區在實際運營過程中受到資金、配套服務等因素制約。境外經貿合作區建設需要進行土地開發、基礎設施等方面的建設,投資周期長,資金需求規模大,雖然目前中方主導企業多為行業龍頭,仍然面臨巨大的資金壓力。但中國目前針對境外投資的金融支持體系尚不完善。《"一帶一路"中國境外經貿合作區助力可持續發展報告》顯示,61%的受訪園區沒有獲得任何類型的金融支持。此外,中國境外經貿合作區主要分布在亞非拉發展中國家,很多地區的道路、通信、水電等基礎設施薄弱,對園區的運營產生了負外部性影響。比如非洲基礎設施條件落后,道路和出口路徑的運輸時間比亞洲高2-3倍,運輸成本占總生產成本的比重在20%-40%,尼日利亞萊基自貿區因未能完全解決電力供應問題而影響了合作區的發展。


      推動高質量發展


      鑒于上述發展瓶頸,CCG提出,要積極推動境外經貿合作區的轉型升級,提升高附加值產業比重,形成上中下游配套發展的產業鏈。中國境外經貿合作區投資產業目前主要集中在紡織服裝、家電電子、自然資源開發等具有比較優勢的傳統行業,限制了經貿合作區的發展。CCG建議鼓勵中國企業提升現有經貿合作區高附加值產業的比重,形成上中下游配套發展的產業鏈,提升經貿合作區的競爭力。


      CCG同時建議,按照"共商、共建、共享"的理念,建立健全雙邊政府長效溝通協調機制,充分調動東道國政府參與經貿合作區建設的積極性,為經貿合作區的順利發展建立制度保障。經貿合作區建設經驗顯示,東道國政府如果將園區放在比較重要的位置,并配合出臺相關利好政策,經貿園區的發展就會比較順利。比如柬埔寨西哈努克港經濟特區、老撾萬象賽色塔綜合開發區、泰國羅勇工業園等發展較好的園區與東道國政府均有良好的溝通與密切的合作關系。這就要求中國境外經貿合作區的建設需要與東道國發展戰略相銜接,加強與當地經濟社會的融合發展,實現與當地政府、企業的共贏,充分調動東道國政府及當地政府的積極性,建立健全政府層面的長效對話協商機制,通過簽署投資保護協定、雙邊稅收協定,明確投資、勞工、行政、稅收等優惠政策,為經貿合作區的順利發展提供制度保障。


      此外,還要提升經貿合作區的資金、人才及各項配套服務的支撐水平。"政府引導、企業決策、市場化運作"是我國境外經貿合作區的建設原則,在堅持企業作為市場主體的前提下,CCG認為政府應進一步提升經貿合作區的各項服務支撐水平,為合作區建設創造有利的外部環境。比如資金方面,可以通過搭建亞投行、絲路基金、中非發展基金等與國內金融機構以及東道國金融機構的合作平臺,為企業提供金融服務方案,暢通融資渠道。人才方面,在培養和引進國際人才的同時,積極建立本土化的人才供應鏈體系,為經貿合作區實現本土化運營創造條件。(記者 何芬蘭)


      轉自:國際商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35964

    www.色五月.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