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能源汽車充電設施加快升級 新模式迎市場風口


    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   時間:2020-06-14





      吉利汽車日前注冊了新能源汽車換電模式商標,開始為其拓展換電模式進行準備。不僅是吉利,國內眾多汽車企業都已經對換電模式進行研發和實踐,部分企業已經取得了明顯效果。而隨著國內新能源汽車的快速發展和“新基建”等支持政策的大力推進,新能源汽車充電設施也在加快升級,換電模式等新模式開始迎來市場風口。


      與目前新能源汽車的充電模式相比,換電模式更加高效快捷。新能源汽車進入換電站,只需要兩三分鐘就可以完成電池更換,比加油的時間還短。而且,換電模式將電動汽車和電池分離,消費者未來可能只需購買新能源汽車,電池則可能是租賃形式,這將大大降低消費者購買成本,并解決新能源車殘值低的問題。通過電池的統一管理、集中慢充,能有效保證充電安全與電池壽命,還能幫助城市電網削峰填谷,消納更多的可再生能源。未來通過大數據運營,還將成為能源互聯網、智慧城市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


      清華大學汽車研究所所長陳全世表示,目前,換電模式在公交車、出租車、物流車等領域的運行是成功的,是可以持續運營的一個很好的商業模式。而近期一系列支持換電模式的政策規劃出臺,可以看出政策層面對于換電模式的認可與支持。


      2020年3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務委員會會議提出,加快新型基礎設施建設進度,包括5G基站建設、大數據中心、新能源汽車充換電基礎設施等在內的七大領域。5月25日,工信部部長苗圩在今年兩會“部長通道”回答記者提問時表示,將繼續加大充換電基礎設施建設,并鼓勵各類充換電設施實現互聯互通。今年政府工作報告中也明確指出,加強新型基礎設施建設,發展新一代信息網絡,拓展5G應用,建設數據中心,增加充電樁、換電站等設施,推廣新能源汽車,激發新消費需求、助力產業升級。


      政策支持更加快了企業的研發和推進步伐。實際上,國內最早對新能源汽車換電模式進行開發和投入大規模實際應用的并不是吉利汽車,而是北京汽車集團。從2009年北汽集團成立國內第一家新能源汽車公司,北汽新能源汽車公司起,就開始對新能源汽車換電模式進行研發和實踐。到目前為止,北汽新能源公司已在19個城市建成并啟用了187座換電站,投入運營的換電車輛達1.8萬臺,已累計完成換電480萬次,換電車輛行駛總里程達到6.9億公里,在全國乃至全球范圍內均屬領先水平。


      多年來,換電模式在國內一直都存有爭議,除了經濟性的原因外,還有安全性、標準化等方面的問題。對此,北京汽車藍谷營銷服務有限公司副總經理王春風表示,換電模式推廣的主要瓶頸在于便捷性和經濟性,目前北汽新能源在這些方面已實現重大突破。例如,北汽新能源在北京的換電站已可滿足市區2.53公里的服務半徑,郊區5.6公里的服務半徑達,便捷性近似于加油站。而在經濟性方面,北京出租車采用換電模式后,日均訂單數量增長了25%,運營里程提升了38%,司機收入增加了30%。在換電站運營方面,單個換電站的投入大概為300萬元左右,已實現兩年半收回整個成本。這些都使換電模式已經具備未來向廣大個人用戶推廣的條件。


      西部證券電動智能汽車首席分析師王冠橋表示,目前全國出租車、網約車大約有三四百萬輛,換電模式B端市場規模接近900億元。以目前北汽新能源20%的市占率來推算,大約可帶動上市公司北汽藍谷180億至200億元的營收。而換電站運營三年回本,基本上是每年30%的凈利率。這些都證明北汽新能源的換電模式是可盈利、可復制的。


      北汽新能源黨委副書記、新聞發言人連慶鋒表示,經過技術的不斷迭代,換電站占地面積從最初的數百平米已減至70平方米,換電時間也從3分鐘降至1分半鐘。而目前的換電價格是每度電1元至2元,下一步換電價格可以降到每度電1元以下,將更有助于廣大個人消費者市場的開拓。再加上換電技術的升級、電池梯次利用的價值挖掘、鋰電池成本不斷下降等因素,各方面的規模經濟效應已經顯現。


      為解決標準化問題,實現更大規模的發展,北汽新能源公司與寧德時代、SK、奔馳能源、奧動、國家電網、南方電網等產業鏈伙伴合作,推動整個換電行業的標準化進程。據了解,在換電模式相關的術語、規劃設計、建設施工驗收、快換電池箱、電池系統接口、換電站、換電車輛安全性及評價方法等方面,已制定發布國家標準26項,行業標準18項。未來,還將共同致力于動力電池全生命周期的價值重構與創造,鏈接整車制造、能源管理、智慧出行等領域。


      陳全世表示,發展新能源汽車早已上升為國家戰略,在優化能源結構、建設智慧城市的大背景、大主題下,換電模式將獲得更強的助力、更大的發展空間。


      轉自:經濟參考網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35964

    www.色五月.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