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2020年中國上市公司百強排行榜”在上海發布,共500家企業上榜。這是華頓經濟研究院自2001年以來連續第20年編制發布“中國上市公司百強排行榜”。
今年最低上榜線為2019年度利潤總額12.13億元。工商銀行以3917.89億元的利潤總額連續十一年蟬聯榜首,建設銀行、農業銀行、中國銀行、中國平安、招商銀行、中國石油、中國石化、交通銀行和中國建筑居第二至十位。2020年500家上榜企業合計創造利潤總額49084.95億元,增長10.83%,占滬深兩市全部上市公司利潤總額的95.33%,占比提高0.69%。實現營業收入381265.56億元,增長12.99%,占滬深兩市全部上市公司營業收入的75.55%,占比提高0.94%。利潤總額和營業收入與全國GDP的比重為4.95%和38.48%,分別提高0.11%和1.57%。
2020年500家上榜企業中有313家在上海上市,合計創造利潤總額40542.37億元,占比82.60%。187家在深圳上市,合計創造利潤總額8542.58億元,占比17.40%。從行業分布來看,在500家上榜企業中,房地產業以47家連續五年高居行業榜首,但比上年減少8家。交通運輸(42家)、非銀金融(39家)、醫藥生物(34家)和銀行(33家)上榜企業居第二至五位。2016-2020五年間,采掘業上榜企業連續五年增加,傳媒和電氣設備兩大行業上榜企業連續五年減少,公用事業上榜企業五年間減少最多(達12家)。
在華頓經濟研究院召開的“中國上市公司百強排行榜”新聞發布會上,華頓經濟研究院院長、中國百強論壇主席沈晗耀發表題為“以公共經濟啟動國內大循環,實現中國經濟全面振興”的演講。他提出,受經濟增長周期問題、產業結構調整問題和國內外短期沖擊三期疊加問題影響,中國經濟已處于經濟增長周期的觸底反彈階段。國內大循環要以“人”為核心,全面提高人的體質和素質,國內大循環要標本兼治以第四產業為切入點和主導方向,以公共經濟帶動私人經濟,全面擴大內需,形成以公共經濟與私人經濟之間的高質量大循環,標本兼治,最終實現中國經濟的全面振興。在產業結構演變分析方面,沈晗耀強調,在國際第四次產業革命背景下,科創研發領域誰走在最前面,科技教育、文化娛樂、生命健康誰最發達,誰就成為新的世界經濟中心。因此,他提出了第四產業理論,主要包括上述領域。第四產業來自于第三產業,但與第三產業中的其他產業不同,第四產業屬于公共品經濟,而其他服務業屬于私人品經濟。(記者 吳黎華)
轉自:經濟參考網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