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眾法治需求怎么滿足?法治營商環境如何營造?公共法律服務體系建設有啥進展?——
司法行政工作為全面小康保駕護航
從建設法治政府到提供法律服務,司法行政工作與國計民生緊密相連。24日,中央全面依法治國委員會辦公室副主任、司法部部長唐一軍等有關負責人亮相國新辦發布會,介紹司法行政服務保障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有關情況。
行政立法怎樣滿足企業群眾法治需求?
唐一軍表示,近年來,行政立法工作不斷提高立法質效,為幼有所育、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弱有所扶,提供有力法治保障。
比如,制定出臺《優化營商環境條例》《保障中小企業款項支付條例》等,維護市場秩序、激發市場活力。制定出臺《政府投資條例》、外商投資法及其實施條例,深化投融資體制改革、推動形成全面開放新格局。制定出臺《存款保險條例》,修改個人所得稅法及其實施條例,進一步維護金融秩序、讓人民群眾享受改革福利。
在服務保障民生方面,審查辦理著作權法、電影產業促進法等立法項目,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制定修訂《保障農民工工資支付條例》《社會救助暫行辦法》等,為人民群眾送去法治溫暖。
“今后,我們將牢牢把握加速提質增效的要求,全面加強行政立法,更加積極回應人民群眾對立法工作的新要求新期待。”唐一軍說。
辦證多、辦事難、多頭跑問題咋解決?
法治是最好的營商環境。司法部副部長熊選國表示,近年來,司法部立足自身職能,努力為優化營商法治環境、政務環境和市場環境提供堅實的法治保障和法律服務。
對于群眾反映強烈的“奇葩”證明、循環證明、重復證明等問題,司法部已組織各地區各部門清理證明事項1.3萬多項。在此基礎上,全面推行證明事項告知承諾制,減輕企業和群眾負擔、激發市場主體發展活力。
此外,持續推進行政執法公示制度、執法全過程記錄制度、重大執法決定法制審核制度全覆蓋,著力解決制約企業發展的執法不嚴格、不規范、不文明、不透明等突出問題。組織開展規章和行政規范性文件涉及行政處罰內容的專項清理,廢止和擬廢止規章128件、行政規范性文件730件。
據悉,目前司法部正在牽頭組織開展行政法規和規章中不合理罰款規定清理,維護公平公正的市場競爭環境。
公共法律服務體系建設進展如何?
隨著全面依法治國的深入推進,人民群眾的法律服務需求也日益增多。
熊選國介紹,黨的十八大以來,司法部加快推進公共法律服務體系建設,共建立省、市、縣、鄉、村五級公共法律服務實體平臺56.6萬多個,覆蓋城鄉的公共法律服務網絡基本形成。
針對困難群體的法律需求,司法部多年來持續組織開展“法援惠民生 扶貧奔小康”活動;開通農民工欠薪求助“綠色通道”,實現農民工欠薪問題“一網通辦”。2013年以來,全國法律援助機構共組織辦理了法律援助案件1289萬多件,提供法律咨詢6540萬人次,受援人達到1376萬人次。
“目前,各地律師和基層法律服務工作者為64萬多個村(居)擔任法律顧問,每名村(居)法律顧問每月提供不少于1次、不少于4小時的現場法律服務,成為群眾家門口的法律知識‘宣傳員’、矛盾糾紛‘調解員’、法律訴訟‘引導員’、法律援助‘聯絡員’。”熊選國說。(記者 白陽)
轉自:新華社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