組織藥品集中帶量采購、調整國家醫保藥品目錄、改革支付方式……為減輕群眾就醫、用藥負擔,近年來,國家醫保局推進了一系列醫保改革,這些政策取得了哪些階段性成果?老百姓受益幾何?圍繞這一話題,多位專家和相關機構負責人進行了分析解讀。
藥品集采平均降價54% 群眾用藥可及性顯著提升
2018年11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五次會議審議通過了《國家組織藥品集中采購試點方案》。隨后,我國開始在全國4個直轄市和7個副省級城市進行帶量采購試點,簡稱“4+7”。
伴隨“4+7”拉開大幕,藥品提質降價成為主旋律。
根據中國藥學會和中國醫療保險研究會3日在北京發布的《中國醫保藥品管理改革進展與成效藍皮書》(以下簡稱《藍皮書》),目前,國家組織藥品集中帶量采購已經成功開展5批,共覆蓋218種藥品,平均降價54%,中選藥品價格從國際價格的2-3倍以上下降到與之相當的水平。
從藥品品類來看,國家組織藥品集采已經覆蓋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慢性乙肝等慢性病和常見病的主流用藥。
以乙肝治療藥物替諾福韋為例,集采前價格為10.61元/片,年治療費用3800元,集采后價格降至平均0.38元/片,降幅96%,年治療費用137元;一線用藥恩替卡韋和替諾福韋酯年均治療費用也分別從5500元、6000元下降到70 元、150元左右。
對此,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友誼醫院肝病中心主任賈繼東表示,隨著醫保目錄的日益完善和藥價降低,我國肝病藥物選擇更加合理,診斷和治療率得到進一步提高,從而減少肝硬化和肝癌的發生,實現了更優策略的保障目標。
作為腫瘤治療藥物之一的吉非替尼,集采前價格為132元/片,年治療費用高達4.7萬元以上,集采后價格降至平均41.8元/片,降幅69%,年治療費用被控制在了1.5萬元左右,醫保報銷后患者個人僅承擔約0.6萬元。
北京大學腫瘤醫院醫療保險服務處處長冷家驊表示,隨著醫保藥品目錄動態調整機制的建立和逐步完善,腫瘤診療所需創新藥物價格昂貴、使用途徑不規范、市場供應有限的問題得到極大改善,救急救命的好藥大量引入,優化了目錄結構,改善了醫療生態。
此外,高血壓和糖尿病“兩病”用藥廣受關注。國家組織藥品集采中,高血壓用藥21種,占降壓藥市場規模50%以上,使用最廣泛的苯磺酸氨氯地平片降價79%,年治療費用從300元降至60元,大大提高了高血壓的治療率和治療規范性。糖尿病用藥共有15種,涉及金額約占口服降糖藥市場規模的60%以上,集采后平均降價69%,使用最廣泛的鹽酸二甲雙胍片降價53%;德國拜耳的原研藥阿卡波糖,集采前價格為 1.30元/片,集采后價格降至0.18元/片,降幅 86%。
仿制藥中選產品“降價不降質”
隨著醫保談判和藥品集中帶量采購的實施,許多原本價格高昂的藥品開始降價,其中仿制藥功不可沒。然而藥價降下來的同時,有些人會擔心相對于原研藥,仿制藥雖然更便宜,但質量和療效是否可靠?
《藍皮書》中,一項關于集采中標藥品療效與安全性評價的研究顯示,在臨床真實診療環境中,涉及乙肝、高血壓、癲癇、抑郁、精神分裂、腫瘤等8個治療領域的14個集采中選仿制藥品,與原研藥在臨床療效和安全性上均無差異。表明這些通過一致性評價的中選仿制藥與原研藥相比不僅達到了生物等效性,也達到了臨床等效性。其中,中選價僅為0.15元/片的氨氯地平,控制血壓的達標率與原研藥一致;仿制藥恩替卡韋治療乙肝患者方面的療效不遜于原研藥博路定;仿制藥甲磺酸伊馬替尼在胃腸道間質瘤、慢性粒細胞白血病方面與原研藥格列衛療效一致。
國家組織藥品集采堅持質量優先,以通過質量和療效一致性評價作為仿制藥入圍的質量門檻,做到中選產品“降價不降質”,有效促進了過一致性評價的仿制藥對原研藥的替代,與國際接軌。
原研藥與同等質量的仿制藥放在同一平臺公平競爭,競爭結果直接與銷量掛鉤。集采模式下,原研藥不再享受超國民待遇,促進了優質仿制藥對原研藥的替代,大幅提升了群眾用藥可及性。第一批集采藥品原研藥使用量占比從22%降至11%;其中,用量較大的阿托伐他汀鈣片原研藥占比在“4+7”試點地區從50%降至25%,在其他地區從37%降至11%。
對此,首都醫科大學宣武醫院主任張蘭表示,“4+7”帶量采購中標藥品中,14個通過一致性評價的仿制藥與原研藥在臨床上具有等效性,更好地保障人民群眾享受質優、價宜的藥品。
2018年抗癌藥專項藥品協議到期,其中3種藥品因有仿制藥上市被納入乙類管理,4種獨家藥品按規則進行了續約或再次談判,平均降幅為15.0%,其中個別一線抗癌藥降幅超過60%。經測算,14種抗癌藥降價,預計2021年可為癌癥患者節省30余億元。同時,本次調整還新增了17種抗癌藥,其中包括PD-1、侖伐替尼等新藥好藥,目錄內癌癥用藥的保障水平明顯提升。
在相關政策影響下,為了享受改革紅利、搶占市場,仿制藥企業不斷加大一致性評價投入力度。截至2021年9月底,已有537個通28用名品種、2696個產品通過一致性評價,一致性評價工作明顯提速。集采改革使得藥品生產行業集中度進一步提升,頭部藥企將發展重心轉向首仿、難仿藥品的開發,提升了藥品質量水平。
醫院臨床用藥實現“六升四降一保障”
對于一系列醫保改革政策和措施,中國醫療保險研究會技術標準部主管柳雯馨概括說,通過數據和政策的相互比對發現,在醫保持續改革下,醫院臨床用藥呈現“六升四降一保障”的特點,反映了醫保改革對保障人民群眾健康、促進臨床合理用藥和助推醫藥產業發展的積極影響。
“六升”即:醫保目錄內藥品金額、用量占比不斷上升,動態調整初見成效;醫保談判藥品金額、用量快速攀升,抗癌藥等救命新藥可及性顯著提高;藥品集中采購、藥品使用人次大幅增長,更多患者用得上用得起好藥;集采中選仿制藥市場份額迅速上升,有力推動仿制藥替代;用藥質量水平大幅提升,未過評藥品市場份額驟減;高血壓、糖尿病(以下簡稱“兩病”)門診藥品基金支付比例提高,緩解居民用藥負擔。
“四降”即:醫院藥品費用占比連續下降,醫院內部收入結構逐步優化;集采藥品費用占比顯著下降,實現了醫保基金高效率置換;藥品集采顯著降低群眾人均藥品費用,促使通用名和劑型下其他品牌降價;重點監控品種使用情況顯著下降,用量跌至原來二成。
“一保障”即:九成以上“兩病”患者使用目錄藥品,費用覆蓋超七成以上,得到了較全面的保障。
通過跟蹤分析國內804家醫院(含596家三級醫院、208家二級及以下醫院)用藥情況,并結合相關數據,中國藥學會科技開發中心主任藥師劉皈陽表示,通過醫保改革,醫保目錄內藥品使用持續增加,醫療機構用藥結構更加合理;重大疾病治療和特殊人群用藥保障水平明顯提高;集采和國談藥品價格下降、用量增加,患者用藥質量水平提升;創新藥進入醫保速度加快,提高了藥物可及性,降低了患者負擔。
轉自:人民網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