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多地再提就地過年 經濟賬該怎么算


    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   時間:2022-01-15





      2022年春節將至,眼下本土疫情防控工作正面臨挑戰,多地在時隔一年后再次提出“就地過年”倡議,并紛紛推出政策“大禮包”讓民眾安心過年。


      接受證券時報記者采訪的專家認為,就地過年會減少人員往來的時間成本,有利于生產保持連續性,對于制造業、基建行業等構成利好。而消費端受更多人員將留在大中城市不再返鄉,大中城市消費將得到拉動,不少三四線小城市消費將受沖擊。雖然春節期間交通運輸、旅游、餐飲、房地產等行業經營或受到沖擊,但對整體的經濟增速影響有限。除地方惠企利民政策外,今年可以針對受就地過年政策沖擊的企業予以階段性貨幣、財政政策支持。


      多地再提就地過年  交運旅游短期承壓


      臨近2022年春節,國內部分地區再遭新冠肺炎疫情沖擊。目前,已有北京、上海、河南、遼寧、浙江、安徽等多地再次倡導“就地過年”,國內生產、消費兩端也將再次受此政策影響。


      “從生產端來看,就地過年產生的影響總體是積極的。”中信證券研究部首席宏觀分析師程強告訴證券時報記者,以前的“返鄉潮”和“返工潮”往往對春節期間的生產節奏產生擾動,而且一些中小制造業企業和建筑施工類企業,很多是在正月十五以后才正式開工。就地過年反而會減少這種擾動,由于節省了勞動力往返的時間成本,節后復工會更早,相當于增加了春節所在月份的工作日天數。


      就地過年政策的背后,是各地疫情防控工作面臨壓力。多位專家認為,雖然對整體經濟形勢不會有明顯影響,但今年春節各行各業會“幾家歡喜幾家愁”。


      中國民生銀行研究院宏觀研究中心主任王靜文表示,從行業角度看,就地過年將利好大型商超、電影及演出、短途周邊旅游以及預制菜行業等。但今年春節期間旅游、餐飲、零售、汽車和房地產等行業可能面臨不利因素。


      在他看來,疫情防控背景下出行人數減少,而景區實行預約制和限制總人數等管理方式將會限制景區及家庭遠距離出游。同時,若多地繼續“禁止春節前后開展聚集性活動”并加強對餐飲業的管理,可能會導致餐飲行業承壓。對于零售行業,就地過年將導致返鄉后走親訪友活動顯著減少,對煙、酒、化妝品、保健品等節日禮品銷售都會產生沖擊。另外,就地過年也將減少“返鄉看房”“購車返鄉”等行為,或造成汽車銷售以及三四線城市的房地產銷售偏弱。


      “就地過年政策下的春節假期,工業將普遍受益,而傳統消費將承壓。”蘇寧金融研究院宏觀部副主任陶金對記者說,工業領域中,由于往年建筑業的用工穩定性較差,傳統春節假期對其沖擊較大,而制造業的用工也受到以往春節返鄉的影響。因此,就地過年政策預計顯著緩解春節假期對建筑、制造相關產業的影響。另一方面,由于需求消失,交通運輸及其上下游產業鏈受到的沖擊首當其沖。餐飲業則可能出現結構性影響,人口流出地的餐飲業因返鄉人員減少而受到沖擊。


      程強則認為,雖然從行業層面看,有較多場景限制的消費可能也會因為疫情防控的需要受到一定影響,包括旅游消費、聚集性娛樂消費等,但是主要商品類消費可能受到的影響不大。


      多地“發錢”過年  或應加大企業幫扶


      為了能讓民眾在當地安心過年,不少地方在倡議就地過年的同時,也紛紛送出補貼政策“大禮包”,主要以現金補貼、消費券等形式對非本地戶籍人員發放紅利。


      多位專家一致認為,從2021年情況來看,就地過年政策雖然會對部分行業、民眾心理有一定影響,但對整體的經濟走勢影響有限。今年各地再次倡議就地過年,也不存在明顯的基數效應。因此,無需太過擔憂就地過年對經濟增速的沖擊。除地方惠企利民政策外,可以針對受就地過年沖擊的部分行業、企業予以階段性貨幣、財政政策支持。


      在各地的施策方式上,合肥、溫州等地主張憑現金補貼來穩崗留工。比如,合肥市就決定對1月26日至2月9日期間留肥,在合肥市重點用工企業、重大建設項目企業、規上工業企業和規上服務業企業工作,且在合肥繳納社會保險的非安徽省戶籍員工發放“留肥紅包”,發放標準為每人1000元。


      而杭州、寧波等地選擇采用消費券來促消費擴內需,如杭州市就明確,對春節期間留杭的省外員工發放電子消費券。為每人發放總額500元抵扣券,每滿50元抵25元,允許疊加使用。同時,按人均100元標準設置現金券,以搶紅包形式發放。


      程強認為,除了通過補貼和消費券穩定需求,還可以鼓勵地方政府豐富消費產品供給,尤其是既喜聞樂見、又能避免聚集的文化娛樂類消費供給。對企業來說,可以進一步提高穩崗補貼力度。


      在陶金看來,對于春節期間將受到沖擊的企業,可以給予減稅降費、減少價格管制、提供信貸支持等方法來緩解相關企業的困難。貨幣政策可以考慮配合就地過年政策,加強結構性貨幣政策工具的投放和落地,加大對服務業小微企業的幫扶力度。財政政策則應該進一步做好民生保障,兜牢民生底線。


      轉自:證券時報網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35964

    www.色五月.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