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我國城鎮新增勞動力達1600萬,穩就業再次被擺到了突出位置上。
3月11日,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出席記者會并回答中外記者提問時指出,今年需要就業的城鎮新增勞動力達到約1600萬人,多年來最高。高校畢業生1076萬,是歷年最高。
李克強表示,今年加大宏觀政策實施力度,財政貨幣政策要圍繞實現就業目標來展開。強調就業優先也是宏觀政策,其他政策要配套,為實現就業目標努力。
就業向來是每年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今年《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到31次“就業”。今年確定的就業發展預期目標是城鎮新增就業1100萬人以上,城鎮調查失業率全年控制在5.5%以內。
李克強表示,城鎮新增勞動力是在增長的,要有新的就業平臺。對于新增需就業人員,要給他們以培訓等多方面支持舉措,用市場化的方法來解決就業問題。比如這些年在推動大眾創業、萬眾創新,促進發展新技術新業態新模式,培育新動能。
政府工作報告提出,今年強化就業優先政策。大力拓寬就業渠道,注重通過穩市場主體來穩就業,增強創業帶動就業作用。財稅、金融等政策都要圍繞就業優先實施,加大對企業穩崗擴崗的支持力度。各類專項促就業政策要強化優化,對就業創業的不合理限制要堅決清理取消。各地都要千方百計穩定和擴大就業。
李克強表示,現在每年新增城鎮就業必須有1100萬人以上,最好有1300萬人以上。只要實現了比較充分的就業,就能夠實現有些人說的中國經濟潛在增長率。
中國社科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執行研究員張盈華對第一財經表示,當前穩就業任務更加艱巨,積極的社會保障政策對防失業、穩崗位、促就業非常重要。當前應繼續執行降費率政策,繼續實施穩崗返還政策,一方面減輕企業用工的負擔,一方面增強企業用工的意愿,政策施力,企業發力,共克時艱,另外可使用失業保險基金支持培訓,引導培育更多產業升級需要的技術人才,增強就業能力,減少結構性失業,提高勞動力供求匹配度。
李克強說,靈活就業有2億多人,形式多樣、覆蓋面廣。作為一個發展中國家,這種就業形式會比較長期的存在。他們風里來、雨里去,確實很辛苦,很多地方在給他們提供暖心服務。作為政府,針對他們的勞動權益、社會保障等問題,要逐步完善政策,也就是說要給這些“騎手們”系上“安全帶”,讓靈活就業等新就業形態既解燃眉之急,又激發市場活力和社會創造力。
張盈華認為,加快完善靈活就業社會保障政策,讓“傳統”的社會保障適應“現代”的勞動力市場結構變化,是首當其沖要解決的問題。2021年已出臺一系列政策界定平臺企業責任,加強新就業形態從業人員勞動權益保障,2022年可從勞動和社保的制度層面上,加以改良和完善。
復旦大學全球科創人才發展研究中心主任姚凱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從宏觀角度來看今年就業形勢將較為嚴峻,今年高校畢業生首次突破千萬,他們的就業問題尤為突出。
姚凱建議,積極拓寬大學生就業渠道,綜合采用財政、稅收、培訓等種工具,創造新的就業崗位,可在在高校和科研機構,在政府和學校的支持下增加設置科研助理等階段性就業崗位,積極推動以高質量創業帶動就業,通過長三角一體化、京津冀協同發展等國家區域發展戰略,拉動大學生就業創業的集聚。
轉自:第一財經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