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興市場和發展中國家普遍遭遇高通脹 中國成全球物價“減速器”


    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   時間:2022-07-24





      近一段時期,全球發達和發展中經濟體通貨膨脹率普遍大幅攀升。尤其是部分新興市場和發展中國家通貨膨脹率爆表,甚至出現了惡性通貨膨脹。通貨膨脹率持續高漲嚴重影響了相關國家的經濟社會運行,增加了債務負擔,激發了失業浪潮。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我國的價格總水平持續平穩運行。上半年,我國CPI(居民消費價格指數)上漲1.7%,6月份CPI上漲2.5%,成為全球物價的“減速器”。


      美歐“大水漫灌式”政策助推全球通脹水平走高


      一般認為,CPI保持2%-3%的上漲水平,屬于溫和的通貨膨脹。然而,據不完全統計,目前過半數的新興市場和發展中經濟體的通脹率高達7%之上。而委內瑞拉、黎巴嫩、蘇丹、敘利亞和津巴布韋的CPI同比漲幅甚至超過100%。再如,2022年6月,阿根廷CPI同比漲幅高達64%,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表示,阿根廷正遭遇30年來最嚴重通脹。土耳其6月份CPI同比漲幅高達78.62%。


      部分經濟規模較大的國家也遭遇了較為嚴重的通貨膨脹。金磚國家中,除中國外,巴西今年上半年的通脹率累計為5.49%,過去12個月通脹率累計為11.89%,是巴西政府設定的今年通脹率管控目標上限——5%的兩倍多;俄羅斯6月份的年化通脹率為15.9%,俄羅斯央行預測,2022年俄羅斯年化通脹率為14%至17%;印度6月份CPI同比上漲7.01%;南非6月份CPI同比上漲7.4%。


      業內專家認為,美歐極度寬松的政策是導致新興市場和發展中國家普遍遭遇高通脹的重要原因。


      “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擴散以來,主要經濟體央行一致采取量化寬松的政策,力度遠高于應對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尤其是美聯儲。美歐實施極度寬松的貨幣政策和積極的財政政策,引發全球通脹水平走高。”國家發展改革委市場與價格研究所所長楊宜勇說。


      從2020年2月末至2022年3月末,美聯儲僅僅用24個月就將總資產規模由4.21萬億美元迅速擴張至近9萬億美元,遠超出上一輪寬松周期里十年的擴表量。


      “此外,與‘大放水’相配合的財政政策‘大刺激’,對全球通脹也有推波助瀾的作用。”國家發展改革委市場與價格研究所大宗商品研究室副主任劉方說,“疫情爆發以來,美國政府共推出了7輪財政紓困救助法案,總金額達6.68萬億美元。財政貨幣‘雙放水’不僅直接推高了美國國內的消費價格,還推動國際大宗商品價格快速上升,給其他國家帶來輸入型通脹壓力,成為了全球性通脹的重要推手。”


      楊宜勇認為,美國貨幣超發、財政刺激等“大水漫灌式”政策導致美元大量流向國際金融市場,加劇了全球流動性過剩和通貨膨脹,推高了新興市場國家的債務負擔,增強了全球金融的不穩定性。


      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市場與價格研究所副所長歐陽慧認為,除了美歐極度寬松政策的影響之外,俄烏沖突、國際能源糧食供應持續緊張、疫情沖擊余波未散等多重因素,也是誘發發展中經濟體通貨膨脹率大幅攀升的重要原因。


      通貨膨脹持續高漲對相關國家經濟社會造成嚴重影響


      “通貨膨脹持續高漲影響了相關國家的宏觀經濟運行。部分國家外資撤離、產業凋敝,遭遇了嚴重的失業浪潮。近期,尼日利亞、安哥拉、埃塞俄比亞等高通脹國家失業率分別達到33.3%、32.9%和19.1%。部分國家外匯儲備枯竭,貨幣嚴重貶值。”歐陽慧說。


      歐陽慧表示,按照經濟學公認標準,人們一般把通貨膨脹水平超過50%的情況視為惡性通貨膨脹。今年前5個月的數據顯示,新興市場和發展中國家中出現惡性通貨膨脹的國家達到8個。此外,CPI同比漲幅在10%-20%的新興市場和發展中國家有45個,漲幅在20%-50%的國家有10個。上述63個國家通貨膨脹率的中位數高達14.4%。


      收緊的全球金融條件疊加經濟增長放緩、物價嚴重高企、國際融資環境惡化等,對債務水平本已較高,經濟基本面較脆弱的國家帶來沉重的打擊。


      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數據,中等收入發展中國家的償債負擔已處于30年來的最高水平。在近百個新興市場和發展中經濟體中,約10%的經濟體已陷入債務償還危機,50%的經濟體面臨嚴重的債務困難。


      “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同為發展中國家的中國,在國際能源、糧食價格高漲,供應鏈瓶頸未完全緩解的情況下,實施了行之有效的保供穩價政策,價格總水平持續平穩運行,為新興市場國家治理通貨膨脹提供了可供借鑒的‘中國經驗’。”歐陽慧說。


      上半年,我國CPI上漲1.7%,6月份CPI上漲2.5%,價格總水平持續平穩運行。


      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市場與價格研究所研究室主任劉志成認為,在近兩年的宏觀調控中,我國堅持穩健的貨幣政策,科學把握政策力度、節奏和重點,堅決不搞“大水漫灌”式的強刺激,奠定了物價穩定的貨幣基礎;在保供穩價工作中,我國注重采取市場化、法治化手段,綜合運用供需雙向調節、區間調控、精準調控等政策工具,采取加強市場監管、加強預期管理等舉措,有效穩定了市場價格。通過科學的治理和行之有效的政策,我國既確保了國內價格總水平穩定,又為全球價格穩定作出了重要貢獻。


      轉自:新華財經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35964

    www.色五月.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