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物多樣性公約》締約方大會第15次會議(COP15)大會主席國中國的引領和推動下,第二階段會議通過“昆明-蒙特利爾全球生物多樣性框架”,為生物多樣性走上恢復之路并惠及全人類注入強大動力。
從COP15第一階段昆明會議到第二階段蒙特利爾會議,中國積極發揮主席國作用,推動各方形成合力,凝聚共識。
《生物多樣性公約》第十五次締約方大會(COP15)第二階段會議19日凌晨通過“昆明-蒙特利爾全球生物多樣性框架”(簡稱“框架”),為今后直至2030年乃至更長一段時間的全球生物多樣性治理擘畫新藍圖。
從一年前的昆明大會再到加拿大蒙特利爾大會,中國積極開展生態文明建設和生物多樣性保護,走出一條中國特色的生物多樣性保護之路。在生物多樣性大會上,中國積極發揮主席國作用,推動各方形成合力,彌合分歧,凝聚共識,展現了大國擔當。
宣言向世界展現決心
一年前,COP15第一階段會議在昆明舉行。在新冠疫情給全球發展蒙上陰影,推進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面臨更大挑戰的背景下,COP15昆明大會期間,圍繞“生態文明:共建地球生命共同體”這一主題,中國同各方共商全球生物多樣性治理新戰略,共同開啟全球生物多樣性治理新進程。國際輿論普遍認為,昆明大會為推動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提供了良機,翻開了全球生物多樣性保護的新篇章。
正如巴西聯邦區議會城市、農村和環境發展立法顧問、巴西可再生資源研究所生物多樣性和森林可持續利用原主任安娜·艾利斯·德馬爾克斯所說,COP15的召開本身就是一個偉大的時刻。
此次會議的一個重要成果就是“昆明宣言”的發布。
《生物多樣性公約》第十五次締約方大會主席、中國生態環境部部長黃潤秋說,“昆明宣言”是一個政治性宣言,主要目的是集中反映各方政治意愿。宣言從57個締約方收集到近400條意見,49個國家提供反饋意見形成。宣言釋放出強有力的信號,向世界展現我們解決生物多樣性喪失問題的決心,并展示出我們將在相關問題上采取更有力的行動。
“宣言是走向生物多樣性保護正確方向至關重要的一步,有助于全球深化共識。”《生物多樣性公約》秘書處執行秘書伊麗莎白·穆雷瑪說,該宣言說明各方已充分認識到保護生物多樣性的緊迫性,很多國家元首和部長們作出的承諾令人鼓舞。
歐盟環境、海洋和漁業委員會官員表示,宣言將推動生物多樣性保護主流化,為“2020年后全球生物多樣性框架”的談判和形成賦能。
國際生物多樣性土著論壇代表贊賞宣言,指出“使土著人民和地方社區、婦女、青年、民間社會、地方政府和當局、學術界、企業和金融部門以及其他相關利益攸關方能夠充分和有效參與”。阿根廷環境與自然資源基金會的婦女代表肯定宣言內容,并呼吁落實舉措,讓各方參與其中,以更加包容的方式促進全球社會生態的復蘇。
事實證明,昆明會議的成功舉辦,為第二階段會議制定“2020年后全球生物多樣性框架”凝聚了廣泛共識、奠定了堅實基礎。
“框架”有里程碑意義
正如外界期待的那樣,在中國的積極引領下,COP15第二階段加拿大蒙特利爾會議取得積極成果。當地時間12月19日,會議通過“框架”,這是一個兼具雄心、務實平衡的“框架”,具有里程碑意義,為全球生物多樣性治理擘畫了新藍圖。國際社會對“框架”的達成普遍給予高度評價,有輿論將其稱為生物多樣性領域的“巴黎協定”。
在大會主席國中國的推動下,大會通過了60余項決議,各締約方在“框架”目標、資源調動、遺傳資源數碼序列信息等關鍵議題上達成了一致。確立了“3030”目標,即到2030年保護至少30%的全球陸地和海洋等系列目標;建立了有力的資金保障,明確為發展中國家提供資金、技術和能力建設等支持措施。“框架”將指引國際社會攜手遏制并扭轉生物多樣性喪失,推動生物多樣性恢復進程,共同邁向2050年與自然和諧共生愿景。
“歷經4年,我們終于來到了旅程的終點。我們手上的一攬子文件能夠指引我們所有人共同努力,共同遏制并扭轉全球生物多樣性喪失,讓生物多樣性走上恢復之路,并惠及全人類。”黃潤秋說。
外媒在進行相關報道時,都稱該“框架”是歷史性的。英國《衛報》引述加拿大環境與氣候變化部部長史蒂文·吉爾博的話稱,“框架”是“保護自然的顯著一步”。法新社稱,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19日對這項拯救世界生物多樣性的“歷史性”國際框架表示歡迎,稱其為“保護和恢復自然的路線圖”。
對于“框架”,各方予以積極評價。世界自然基金會總干事馬爾科·蘭貝蒂尼表示,“框架”如能落實,相當于將全球氣溫上升控制在1.5攝氏度以內,“對于推動我們采取行動,建設一個崇尚自然的世界,讓每個人都負起責任,至關重要”。
有報道指出,在中國作為主席國背景下通過了“框架”,體現出中國在國際舞臺上不斷增強的話語權和影響力,以及對全球生態環境治理負責任的大國態度。“框架”的通過再次強調了地球生命共同體、人與自然生命共同體、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重要性,也彰顯了中國一貫秉承的應對全球問題應團結一致的原則。
積極履約顯大國擔當
從昆明到蒙特利爾,過去的一年,國際社會看到了中國生物多樣性保護邁出的新步伐。第一批國家公園正式設立,涵蓋近30%的陸域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植物種類。北京、廣州國家植物園掛牌并向公眾開放,開啟了國家植物園體系建設的序幕。
在堅定保護本國生物多樣性的同時,中國也為構建地球生命共同體提供了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
中國將生態文明領域合作作為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重點內容,采取綠色基建、綠色能源、綠色金融等系列舉措,為沿線國家提供資金、技術、能力建設等方面支持,幫助他們加速綠色低碳轉型,持續造福沿線各國人民。成立“一帶一路”綠色發展國際聯盟,已與40多個國家成為合作伙伴,在生物多樣性保護、全球氣候變化治理與綠色轉型等方面開展合作。建設“一帶一路”生態環保大數據服務平臺,吸納100多個國家生物多樣性相關數據,為“一帶一路”綠色發展提供數據支持。實施綠色絲路使者計劃,與發展中國家共同加強環保能力建設,通過開展培訓、項目合作等形式,為有關國家落實《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提供幫助。
中國在“南南合作”框架下積極為發展中國家保護生物多樣性提供支持,全球80多個國家受益。建立瀾滄江-湄公河環境合作中心,定期舉行瀾滄江-湄公河環境合作圓桌對話,圍繞生態系統管理、生物多樣性保護等議題進行交流。建立中國-東盟環境合作中心,與東盟國家合作開發和實施“生物多樣性與生態系統保護合作計劃”“大湄公河次區域核心環境項目與生物多樣性保護走廊計劃”等項目,在生物多樣性保護、廊道規劃和管理以及社區生計改善等方面取得豐碩成果。建立中國科學院東南亞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開展聯合科學考察、重大科學研究、政策咨詢與人才培養等工作。建立中非環境合作中心,促進環境技術合作,共享綠色發展機遇。
正如海外媒體和專家學者所稱,面對生物多樣性喪失的全球性挑戰,中國積極履行《生物多樣性公約》及其議定書,促進相關公約協同增效,在全球生物多樣性保護和治理進程中發揮重要作用。(記者 趙陽)
轉自:法治日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