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推進“一老一小”工作 繪就“朝夕美好”溫暖畫卷


    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   時間:2023-05-12





      “一老一小”,“一老”連著“夕陽”,“一小”連著“朝陽”,關乎民生、連接民心。解決好“一老一小”問題,不僅牽動著億萬家庭,也對促進我國人口長期均衡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日前召開的二十屆中央財經委員會第一次會議提出,“大力發展普惠托育服務體系,顯著減輕家庭生育養育教育負擔”“大力發展銀發經濟,加快發展多層次、多支柱養老保險體系”。當前,我國“一老一小”工作進度如何?各地進行了哪些探索和實踐?記者近日進行了走訪調研。


      整體推進 政策體系逐步完善


      數據顯示,2022年,我國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達2.8億,占比19.8%,預計“十四五”末將達到3億,2035年后將達4億左右;我國三歲以下嬰幼兒人數超3200萬,每年新增1000萬左右。


      “一老一小”事業發展得好不好,不僅事關當前、更事關長遠。2020年底,《關于促進養老托育服務健康發展的意見》發布,提出四個方面23項舉措促進養老托育服務健康發展,并要求地方各級政府建立健全“一老一小”工作推進機制。


      目前,我國已有429個城市(區)完成“一老一小”整體解決方案編制工作,實現市地級全覆蓋。國家發展改革委有關負責人表示,將會同有關部門推動中央預算內投資、老齡化能力評價考核、示范城市創建等工作與方案編制實施情況相掛鉤,激勵地方政府積極主動作為。


      “政府出臺了托育機構水電氣暖執行居民價格的政策,但我們一些托育機構租用的是商業樓宇,不好辦理相關手續。我們將這一情況反映給養老托育工作指揮部后,在有關部門的統籌協調下,優惠政策得以順利落地。”山東起跑線家庭服務集團有限公司總經理陳梅說。


      成立工作指揮部或領導小組,建立工作專班,制定任務清單,召開聯席會議,納入考核體系……各地加快健全工作機制,完善養老托育支持政策,加大財政資金投入,加強普惠供給,努力繪就“老有頤養、幼有善育”的溫暖畫卷。


      各方參與 新業態新模式不斷涌現


      在山東省濟寧市任城區婦幼保健院福佑托育園,記者看到3歲多的祿祿正在玩積木,見有人過來,他便和其他小朋友一起主動打招呼。


      “去年3月,他被診斷出‘孤獨癥譜系障礙’,他媽媽同時檢查出患有甲狀腺癌,家里沒有老人可以幫忙,很是犯愁。剛好不久后我們托育園開了融合班,我立即聯系了他媽媽。”福佑托育園老師黃娜說,祿祿在這里不僅可以得到看護,通過專業的“一對一”個體化訓練,提高認知、理解能力,還能通過集體課改善社會交往障礙。目前祿祿的溝通交往能力已有顯著提升。


      發揮婦幼保健機構特有的醫療、保健和康復資源優勢,創設“醫、教、康”一體化、一條龍托育綜合服務模式;推進托幼一體化建設,鼓勵支持幼兒園開辦托班;推進大型園區、機關和企事業單位為職工提供福利性或普惠性托育服務;給予場地、稅收優惠等引導支持社會力量投入養老托育服務……各地積極構建養老托育多元化發展模式,不斷拓寬服務供給。


      在杭州市拱墅區,和睦街道通過收回全部沿街店鋪,騰挪出空間提供養老服務。在社區便民服務一條街,有公益輪值空間、便民縫補店、愛心理發店、老人洗浴等生活服務場所,幾乎涵蓋老年人居家養老所需的所有日常服務項目,成為“沒有圍墻的養老院”。


      街區式養老、個性化智慧化居家養老等新模式不斷涌現,養老服務重心下移、資源下沉,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不斷提升。


      業態外延 聯動效應潛力巨大


      根據《“十四五”公共服務規劃》,到2025年每千人口擁有3歲以下嬰幼兒托位數將達4.5個,養老機構護理型床位占比將達55%,新建居住區配套建設養老服務設施100%達標。


      目標已定,如何推動養老托育事業加快發展?“推動業態外延,加強養老托育和其他業態的協同聯動,有助于延伸產業鏈,提升經濟和社會價值。”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社會規劃研究室副主任關博說。


      在上海市莘莊鎮莘松社區食堂,81歲的孤寡老人劉奶奶找到了自己晚年生活的樂趣。通過參加社區食堂舉辦的重陽節等主題活動,劉奶奶結交到不少新朋友。


      “社區長者食堂不僅肩負提供膳食的功能,更是老年人建立社會關系、進行社會互動、改善社區生活的重要場所。”上海緣源餐飲管理有限公司總經理魯小鋒說,希望以“助餐+”服務的模式,動員社會公益組織、愛心人士共同呵護老年人的晚年生活。


      專家表示,養老托育與餐飲、醫療、旅游、康養等其他業態的融合,有助于延伸產業鏈,開發上下游產品服務;同時,加強產教融合,加快培育高素質人才隊伍,將進一步助力養老托育事業高質量發展。


      “目前托育人才的培養還有很大缺口,并存在課堂教學與課后實訓脫節、畢業與就業脫節、所學技能與崗位要求不匹配等問題。”陽光大姐集團董事長卓長立說,要在專業課程設置上精確定位,同時學校應加強與機構的合作,為學生提供良好的實訓、實習平臺。(記者 潘潔)


      轉自:新華社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35964

    www.色五月.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