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業是最基本的民生。近期,從國務院常務會議到相關座談會,一系列部署釋放出加強研判就業形勢、優先全力穩就業基本盤的強烈信號。
上海證券報記者了解到,今年以來,相關部門已經出臺了一系列穩就業政策措施。未來政策著力點將持續聚焦多方位擴大就業容量、多渠道促進高校畢業生等青年就業創業、多層次兜牢民生底線等方面。
強化優先導向 多項舉措落地
隨著經濟運行企穩回升,今年就業形勢總體好轉。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數據顯示,一季度,全國城鎮新增就業297萬人,同比增加12萬人。3月,城鎮調查失業率為5.3%,同比下降0.5個百分點。
近日召開的全國高校畢業生等青年就業創業工作電視電話會提出,要全面落實就業優先政策,有關穩就業政策措施要抓緊實施,講求精準、講求實效。目前出臺的推動中央企業吸納高校畢業生就業、開展職業培訓、加大就業補貼等措施,著力聚焦就業領域重點和難點,圍繞“擴、促、兜”綜合施策。
比如,將降低失業和工傷保險費率政策延續實施至2024年底,助力企業降低用工成本、更多吸納就業,預計年均減負約1800億元。對企業吸納高校畢業生、脫貧人口、就業困難人員等重點群體就業的,按規定給予職業培訓補貼、社會保險補貼等政策。
華泰資產首席經濟學家、中國首席經濟學家論壇理事王軍對記者表示,要全面落實就業優先戰略,加大在就業服務、技能培訓方面的政策支持力度。今年要爭取超額完成1200萬的新增就業目標,建立起“就業—收入—消費”的良性循環,從而為擴大消費提供收入保證,為擴大內需提供堅實的支撐。
瞄準重點人群 保障充分就業
“我已收到一家企業的錄用通知,但還不太理想,打算多跑一些招聘會再找找機會。”北京某大學應屆畢業生小吳告訴記者,如果實在沒有找到心儀的工作,就準備考研。
每年畢業季,像小吳這樣的大多數應屆大學畢業生,都面臨“考試的不確定性”與“簽約期限的緊迫性”的雙向壓力。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數據顯示,今年我國高校畢業生將達到1158萬人,這是在去年高校畢業生數量首破千萬后的又一新高。同時,國家統計局一季度城鎮調查數據顯示,16歲至24歲城鎮青年勞動力調查失業率均值為18.3%,比上年四季度高1.1個百分點。
“解決就業最根本的是促進經濟進一步恢復,對于當前主要是青年人群就業壓力大的結構性矛盾,要對平臺經濟等吸納年輕人就業多的行業予以進一步支持。”粵開證券首席經濟學家羅志恒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
國務院辦公廳日前出臺的《關于進一步做好高校畢業生等青年就業創業工作的通知》明確,設置好“紅燈”、“綠燈”,促進平臺經濟健康發展,帶動更多就業。穩定擴大國有企業招聘規模,指導企業規范發布招聘信息,推進公開招聘。
多渠道挖潛力 拓寬就業空間
小劉去年從一家貿易公司下崗后,成了一名網約車司機。“網約車司機入行門檻不算高,周圍很多人都開始選擇跑網約車掙錢。”小劉告訴記者,特別是四五十歲的中年勞動者,外出就業難度變大,網約車這類靈活就業崗位便顯得格外珍貴。
隨著平臺經濟、共享經濟等新業態的蓬勃發展,快遞小哥、外賣騎手、網約車司機以及網絡主播等多種新就業群體產生。這類就業形態由于用工方式、時間、關系都較為靈活,不僅滿足了一部分特殊就業人群靈活就業、增加收入的需求,同時也成為吸納就業的“蓄水池”。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數據顯示,目前全國靈活就業人員規模達到2億人,占總人口數量近七分之一。
據悉,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等多部門全力支持創業和靈活就業。聚焦勞動者創業需求,落實創業擔保貸款及貼息政策,簡化擔保手續,發揮創業帶動就業倍增效應。加快零工市場建設,加強新就業形態就業人員勞動權益保障,促進多渠道靈活就業。
“要持續開展創新創業活動,不斷完善鼓勵創新創業的政策體系,在稅收、金融、人才、場所等方面給予更多支持,充分發揮創業帶動就業的積極作用。”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北京對外開放研究院研究員李長安認為,一方面要高度重視創業質量的提升,進一步優化創業環境,提高創業企業市場適應能力,延長企業生命周期;另一方面要高度重視個體工商戶中從事靈活就業勞動者的權益保護,不斷增強創業帶動就業的能力。(記者 李苑)
轉自:上海證券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