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碧水清波映照中國治水之道——中國生態文明實踐觀察


    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   時間:2023-06-08





      從京杭大運河百年來首次實現全線通水、華北地區多個水系數十年來首次貫通入海、長江黃河干流全線均達Ⅱ類水質,到素有“水質監測員”之稱的桃花水母重現多地水域……中國的治水實踐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就。


      在北京市水科學技術研究院流域生態環境研究所主管李壘看來,無論是大尺度的流域生態修復保護,還是小微生境的功能提升,都從不同維度展現中國水利事業正在發生的歷史性變革。


      中國進入新時代以來,秉持“節水優先、空間均衡、系統治理、兩手發力”的治水思路,書寫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時代答卷。


      加強頂層設計 擦亮文明底色


      中國水資源時空分布極不均衡,水旱災害多發頻發,是世界上水情最復雜、江河治理難度最大、治水任務最繁重的國家之一。河湖治理的不斷優化,離不開觀念創新與機制保障。


      2012年,中共十八大把生態文明建設納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五位一體”總體布局,首次把“美麗中國”作為生態文明建設的宏偉目標。


      2017年,中共十九大通過《中國共產黨章程(修正案)》,再次強調“增強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意識”;2018年,生態文明正式寫入憲法,實現了黨的主張、國家意志、人民意愿的高度統一。


      2017年6月,河長制被寫入水污染防治法。今天,中國有各級河湖長120余萬人,每條河流、每個湖泊都有人守護。


      今年4月實施的黃河保護法、與此前頒布的長江保護法,為中華民族的兩條母親河提供了明確的法律保護,成為全面推進國家“江河戰略”法治化的標志性舉措。


      為用好水資源,中國著力健全節水制度政策,強化水資源剛性約束,抑制不合理用水需求,推動用水方式由粗放低效向節約集約轉變。


      北京市水務局河長制工作處副處長張松說,越來越多的河湖煥發出新的生機。近年來北京有80多眼泉水復涌,2021年五大河流26年來首次全部重現“流動的河”并貫通入海,北京平原地區地下水位連續6年累計回升9.79米。


      今年4月,京杭大運河再次全線通水。“京杭大運河的貫通不僅有生態意義,也有文明的意義。”中國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高級工程師萬金紅說,大運河在歷史上是一條功能性極強的河流,既是物資流通的渠道,也是文化傳遞的通道,更是構建生物多樣性的一個重要載體。


      減少污染排放 守護河湖健康


      雖然已時隔半年,但北京市水文總站化驗室主任郭偉仍掩不住在懷柔水庫發現桃花水母時的興奮之情。“這是桃花水母在北京消失20多年后再次出現,非常難得。”


      據郭偉介紹,桃花水母是名副其實的“水質檢測員”,對水環境的要求極高,適宜其生存的水域必須潔凈無害。


      近些年,桃花水母的美麗身影頻現于海南五指山、遼寧大連、四川成都等多個城市,成為各地水質躍升的力證。


      作為改善水質最直接的措施之一,減少污染排放一直是中國治理水環境的重要抓手。中國實施長江入河排污口整治行動方案,長江、渤海排污口溯源任務完成9成以上,推動解決2萬多個污水直排、亂排問題,完成黃河中上游及汾河流域6省30地市入河排污口排查。


      2022年,黃河干流首次全線達到Ⅱ類水質,長江干流連續三年全線達到Ⅱ類水質。化學需氧量、氨氮排放總量同比分別降低3.7%、5.5%。黃河實現連續23年不斷流,太湖連續14年實現確保飲用水安全和不發生大面積水質黑臭目標,黑河東居延海實現連續18年不干涸。


      中國水環境治理還在持續推進深化中。今年,將完成800條農村黑臭水體整治。預計到2025年,農村較大面積黑臭水體也將基本消除。


      回憶20年前的北京,李壘說,那時不少河流都有污染和斷流問題,到夏天還有嚴重的富營養化問題。“現在斷流的河少了,水生態環境的改善肉眼可見。”


      乘坐科技快車 釋放生態紅利


      隨著水質日漸向好,中國的治水工作逐步從治污為主走向生態治理,小微生境的改造更是為提高生物多樣性保護水平創造了更多可能。


      在北京,很難消納的河道淤泥被制作成了內部中空的“魚巢磚”,鋪設在河床上。水下監測設備觀察到,晚上不少魚會鉆到磚里休憩。


      北京市水科學技術研究院城市水生態環境研究所高級工程師張蕾說:“這種探索解決了河道淤泥的資源化利用問題,也為城市河道里的魚提供了躲藏的場所。”


      生物多樣性是水生態監測的一個重要指標。北京專門發布了水生動植物調查技術規范,包括浮游植物、浮游動物、魚、鳥類、底棲動物等10類生物。


      據北京市水文總站水生態監測評價科科長劉波介紹,以往,鳥類觀測主要依靠“人工蹲守”,費時費力且過于依賴專家經驗,觀測效果還會受到天氣、光線等自然條件制約。“這促使我們萌生了把‘人臉識別’應用于‘鳥臉識別’的想法。”他說。


      今年,北京市水務系統“河湖鳥類人工智能識別監測裝備”新設12處站點。沙河水庫監測站在“開工”首日便識別50多種鳥類。去年,官廳水庫還成功監測到國家一級保護動物黑臉琵鷺影像。


      水生態監測技術日臻完善只是中國大力建設智慧水務的一個縮影。近年來,中國廣泛使用物聯網、大數據、云計算等技術,助力水生態保護,提高水資源使用效率。


      中國以占全球6%的淡水資源,保障了全球近20%的人口用水,創造了全球18%以上的經濟總量。2022年,中國萬元國內生產總值用水量、萬元工業增加值用水量分別比2015年降低了33.4%和50.3%。


      “從‘盼溫飽’到‘盼環保’,從‘求生存’到‘求生態’,人民群眾對優美生態環境的需求更加期盼。”李壘說。


      談起對未來水環境的期待,郭偉說,北京歷史上有文獻記載的野生魚類有85種,其中包括一些洄游魚類,比如鰻鱺、棘海馬、鳳鱭等。由于種種原因,北京的魚類曾一度跌至40種左右。隨著近些年水生態的改善,目前魚類數量正在逐步恢復。


      “或許在不久的將來,消失的魚類將重現北京的河道,我們可以在玉淵潭里看見棘海馬,那也是一種幸福。”他說。(記者姜婷婷 田晨旭 胡文嘉 程云杰)


      轉自:新華社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 中國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江西、貴州)實施方案出爐

      中共中央辦公廳、中國國務院辦公廳近日印發《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江西)實施方案》和《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貴州)實施方案》。并發出通知,要求有關地區和部門結合實際認真貫徹落實。
      2017-10-03
    • 我國首批46個水生態文明城市試點完成建設

      我國首批46個水生態文明城市試點完成建設

      經過三年多努力,全國首批46個水生態文明城市試點已完成建設并取得顯著成效,探索了不同發展水平、不同水資源條件、不同水生態狀況下的建設模式和經驗,將為全國全面創建水生態文明城市提供引領和示范。
      2017-12-13
    • 生態文明建設“指示器”“風向標”更明確了

      生態文明建設“指示器”“風向標”更明確了

      12月26日,國家統計局、國家發展改革委、環境保護部、中央組織部聯合發布了《2016年生態文明建設年度評價結果公報》。結果顯示,2016年,北京、福建、浙江的綠色發展指數分列1至3位;西藏、貴州、海南的公眾滿意程度位居前三位。
      2017-12-27
    • 國際人士積極評價中國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

      國際人士積極評價中國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

      中國正在逐漸打贏藍天白云保衛戰。這個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正在采取強有力措施,加快針對污染氣體排放的治理步伐,逐步擺脫以犧牲環境為代價的增長方式,創造出更可持續的經濟發展模式。
      2018-02-05
    ?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35964

    www.色五月.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