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前舉行的夏季達沃斯論壇等多項國際會議上,國際各界人士紛紛表示,當前全球經濟面臨保護主義升溫、傳統多邊治理機制日漸式微、多產業供應鏈仍然脆弱等諸多風險,唯有更深入的國際產業合作才能有效應對,尤其是在綠色產業、糧農貿易、前沿技術方面的合作有望為全球經濟釋放更多潛力。
期待減少合作壁壘
當前,全球經濟正面臨地緣政治格局復雜多變、經濟不確定性增加等挑戰。國際各界人士對多重風險進行預警,并期待能夠通過減少保護主義等合作壁壘,激發經濟增長活力。
根據世界銀行的報告預測,全球經濟增長將連續第三年放緩,從2023年的2.6%降至2024年的2.4%,2020年至2024年成為全球經濟近30年來增速最慢的五年。
正如世界經濟論壇主席施瓦布在本屆夏季達沃斯論壇開幕式上指出:“為推動未來經濟增長,我們必須擁抱創新,促進跨部門、地區、國家和文化的合作,創造一個更加和平、包容、可持續和有韌性的未來。”
其他尋求合作減少摩擦的聲音近期也不絕于耳。“只有將蛋糕不斷做大,全球才不會陷入激烈爭搶蛋糕,進而讓蛋糕越變越小的困局。”本屆論壇上,不少嘉賓發言時都不約而同表達這樣的共識。
一些嘉賓認為,各國需攜手合作開展更多行動。標普全球首席經濟學家保羅·格倫瓦爾德表示,開展全球協作,國家間共同破除非技術性壁壘,才能推動全球可持續發展走得更遠。
“全球經濟互聯互通面臨供應鏈中斷、貿易失衡和地緣政治緊張等挑戰,如何保持合作尤為重要。”倫敦政治經濟學院國際歷史學助理教授伊麗莎白·英格爾森說,中國作為最大的新興經濟體,在踐行國際合作和多邊主義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
多邊主義機制受到挑戰
近期,在保護主義“逆風”沖擊下,多邊國際組織日漸式微,業界認為需要各方合力磋商改革,彌補缺陷。
在日前舉行的2024中國農業國際經貿合作會議期間,中國國家糧食安全戰略研究院院長程國強表示,當前國際農業經貿治理的制度性缺陷體現在多方面,如在世界貿易組織(WTO)層面的規則存在失衡,發達成員仍然存在大量補貼空間,發展中國家只有微量允許;農產品方面對出口國有利,對進口國不利,主要糧食出口成員近年來頻繁采取出口限制措施,對國際糧食供應穩定性造成了負面影響,但WTO現行出口限制紀律較松散,成員在實施出口限制措施時也并未嚴格遵守;商業利益導向與生計剛性需求的不平衡。
他還說,近些年整個世界發生了重大變化,出現了新冠疫情、地緣政治沖突升級等風險,WTO體系下的諸多協定已難以適應新的現實。因此,改革迫在眉睫。“各方希望根據全球化的趨勢制定新的貿易規則,但談判進展有限。”
在近期舉行的世界貿易組織總理事會會議上,中方提出提案,呼吁成員反思并改進世貿組織發展議題工作方法,為長期未決問題賦予新內涵、新動力,為解決氣候變化、糧食安全和數字鴻溝等當前挑戰提供務實可行的解決方案。
中方提案引發各方共鳴,30余個成員現場發言表示支持。世貿組織總干事伊維拉表示,非常贊賞中方提案的建設性觀點,包括發展屬于橫向議題,應推動發展議題與時俱進;堅持發展中成員“特殊和差別待遇”原則的同時,還可以探索靈活和務實的方法等。
多領域供應鏈待優化
為促進全球經濟和經貿的穩定發展,各方正著手通過進一步深化合作改善脆弱的供應鏈,加強產業發展韌性。
美國嘉吉公司大中華區副總裁劉暢表示,面對氣候變化等不利因素帶來的重重考驗,任何國家或組織都不可能單獨應對,需要產業鏈各個相關方的合作。
瑞中經濟協會會長魏希霆說,面對當前愈發復雜的國際經貿形勢,增強各產業供應鏈韌性是在“正確的時間做的正確的事”,是為促進全球貿易良性發展的重要手段。
中國法國工商會總經理韋嘉玲日前表示,在當前國際形勢下,保持全球產業鏈供應鏈穩定開放、促進國際經貿交流合作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重要。中國法國工商會將推動更多法國企業和機構參與鏈博會,促進兩國合作創新。
備受全球業界關注的第二屆鏈博會將于2024年11月26日至30日在北京舉辦,據介紹,展會設立了先進制造鏈、智能汽車鏈、綠色農業鏈、清潔能源鏈、數字科技鏈、健康生活鏈和供應鏈服務展區,為全球業者提供“強鏈”平臺。
專家表示,為穩定供應鏈,主動加大對外投入是一大良方。比如在農產品領域,程國強表示,面對國際農產品價格的波動,中國等進口國應健全自己的農產品國際供應鏈。通過農業企業在境外的投資,建立倉儲物流、港口碼頭,直接從原產地采購,從而避免以海外期貨市場點價方式跟跨國企業交易。“這是真正改變全球農業貿易格局的方式。”(記者 閆磊)
轉自:經濟參考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