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3月14日訊 第十二屆全國人大代表、海爾集團總裁周云杰,昨日在中國職工之家山東代表團全體會議結束后,就其今年全國兩會期間準備提交的關于改善和提升農村飲用水質量的建議,向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做了詳細介紹。
全國人大代表、海爾集團公總裁 周云杰(圖片攝影:郎豐君)
周云杰代表的該項建議具體內容如下:
關于改善和提升農村飲用水質量的相關建議
一、案由
農村飲用水安全與環境衛生狀況是反映農村經濟發展和農民生活質量的重要標志。改善和提升農村飲用水質量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重要內容之一,是體現以人為本、構建和諧社會的必然要求,它關系到廣大農村居民的身體健康。我國幅員遼闊,人口眾多,當前,由于經濟發展的不平衡,農村地區的飲用水在安全程度和健康水平上還存在不少問題。
農村飲用水與環境衛生現狀不容樂觀,亟待改善。“十二五”期間,我國大力推進農村安全飲水工程,在整體上,農村居民飲水安全有了很大的提升。但農村自然地理、水資源條件復雜,社會經濟發展不平衡,區域條件差別很大,這就決定了農村飲水安全問題具有明顯的階段性、反復性和動態性特點,解決好這個問題是一項長期、復雜、艱巨的任務。以廣西欽州市浦北縣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十二五”末進行的該縣農村飲用水和衛生現狀調查結果為參考:農村居民以分散式供水為主,飲用水源以地下水為主,飲水總體合格率為25.73%。垃圾種類主要為生活垃圾和生產垃圾;污水排放主要為生活污水、生產污水、工業污水以及養殖業污水,多數是直接排放。
提升農村居民飲用水質量,已經成為我國“十三五”期間的重點規劃。供水水質保障是農村飲水安全工作的核心,是“十三五”農村飲水安全鞏固提升工作的一項重點任務。黨中央、國務院明確要求,實施“十三五”農村飲水安全鞏固提升工程,進一步鞏固農村飲水安全成果。要按照打贏脫貧攻堅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要求,聚焦貧困地區,重點解決水源地保護、運行管護機制不完善、小型工程標準偏低、部分工程凈水消毒設施不配套等導致的飲水安全不達標、易反復等問題,進一步提高農村飲水安全保障水平,促進工程實現可持續良性運行。
隨著廣大農村居民生活從溫飽進入小康之后,農村健康飲水供需結構性矛盾相對突出。2017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全面且重點突出的部署了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加快培育農業農村發展新動能的工作,建設美麗鄉村是重點之一。美麗鄉村建設的一個重要課題是農村居民健康生活環境的改善與提升,其中飲水健康是重要內容。
從市場角度看,農村居民飲水健康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勢在必行。當前,進入農村健康飲水市場的凈水機和售水機等產品,由于監管薄弱,出現諸多產品質量和誠信運營缺失等問題,造成農村居民健康飲水供需結構性矛盾相對突出。
為此,國家發展改革委、水利部、財政部、衛生計生委、環境保護部、住房城鄉建設部等6部委曾聯合下發通知,明確要求各級政府優先解決貧困地區等區域農村供水基本保障問題,進一步強化水源保護和水質保障。同時要求,進一步強化和落實地方政府主體責任,層層傳導壓力,切實強化責任制剛性約束;多渠道籌集建設資金,履行好目標任務承諾。完成目標承諾,對不少地方政府來說,面臨資金、資源等諸多挑戰與困難。(通知內容來源:2016年1月15日,國家發展改革委、水利部、財政部、衛生計生委、環境保護部、住房城鄉建設部等6部委聯合下發《關于做好“十三五”期間農村飲水安全鞏固提升及規劃編制工作的通知》)
所以,本人本建議案的重點是:
中央政府提出決策指導和政策引導,促進地方政府創新工作思路,更好地發揮市場作用,引導社會各方資源參與,通過多方共創共贏模式實現資源合理配置,高效率、低成本的快速解決人民安全飲水和健康難題。
圍繞“十三五”重點規劃,將農村飲水安全鞏固提升工程與精準扶貧充分結合,探索實施普惠農民提升農村飲用水質量的創新工程。
同時,為讓百姓喝得放心,政府有關部門需及時向農村居民公布水質結果,引入第三方檢測機制,鼓勵相關企業實現全國水質大數據的共享。
二、案據:
圍繞上述提議,結合海爾集團旗下日日順健康平臺在中國農村健康飲水領域內的探索,進一步分析如下:
(1)沒有全民健康,就沒有全面小康,農村飲用水質量事關政府公信力。
2016年8月,國家主席習近平出席全國衛生與健康大會并發表重要講話。他強調,沒有全民健康,就沒有全面小康,要把人民健康放在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隨后,中共中央政治局召開會議,審議“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強調國民身體健康對于國家的重要性,明確要求部署實施農村飲水安全鞏固提升工程。
農村飲水問題也一直是李克強總理就任以來,歷年全國“兩會”上,《政府工作報告》的民生議題和政府工作重點。在考察水利部工作時,李克強總理曾明確指示:“讓百姓喝上干凈水是最基本的民生保障,也事關政府公信力,是不可推卸的責任!”
從2016年3月份開始,海爾集團日日順健康平臺從農民健康飲水需求切入,在全國推廣“百縣千鎮萬村健康飲水工程”。健康水站所到之處,受到農村居民熱烈歡迎,在半年多時間內,全國53個區縣與日日順健康平臺達成戰略合作,在近萬個農村推廣日日順健康水站生態運營模式。
“民之所望,施政所向”,日日順健康平臺從市場角度印證了黨中央、國務院對農村居民健康飲水的重大關注,切切實實響應了農民的的需求和呼聲。從另一個層面,也反映出中國農民對健康飲水的需求甚至比城市居民更迫切。
(2)引導市場積極參與破解中國農村健康飲水難題,需要政府有明確的政策指導和組織動員。
破解農村居民健康飲水問題,對各級政府來說,規劃方案易,實施解決難。中國農村人口眾多,相對城市社區,村莊散落,供水方式多種多樣,而水源水質又千差萬別。安全健康飲水體系建設和日常維護運營,對地方政府來說,面臨投資大、管理難等諸多挑戰。
雖然農村健康飲水存在的商機,吸引了市場資源的進入,但在政府市場監管相對薄弱的農村區域,自發的市場介入,在分散解決農村居民健康飲水問題的同時,又帶來了安全隱患。
針對現實狀況,日日順健康平臺與地方政府充分溝通,通過政企合作和生態多贏模式,將地方政府組織動員資源與市場資源充分結合,嘗試破解難題。以日日順健康水站與山東蘭陵縣的合作“生態免費模式”為例,蘭陵縣政府從本地民生需求出發,開展鄉鎮組織動員工作,日日順健康平臺針對蘭陵縣各村的水質、水源情況,定制智能化的健康飲水解決方案,并免費提供水站設備及對設備進行維護和服務。
農民喝上了健康水、村集體增加收入、地方政府的財政投入又很少、日日順健康平臺擴展了平臺網絡和用戶資源,這一實現多方共贏的模式取得良好成效。短短一個月,蘭陵1100村莊全部安裝健康水站,一舉破解山東第一人口大縣的農村居民健康飲水難題。
農村健康飲水,本質上是民生工程。從日日順健康平臺與蘭陵縣政府的合作探索看,引導市場積極參與農村健康飲水難題,政府角色非常重要,能否合理引導,有效組織是關鍵。
(3)推動農村健康飲水市場供給側改革,政府可以通過大數據平臺和工具,在農村健康飲水市場創新“互聯網+市場監管”模式,澆筑誠信基石。
目前部分農村地區安裝了商用售水機,但是行業對售水機使用的材質、使用的過濾材料以及相關零部件沒有統一標準,大部分品牌為了節省成本,在售水機安裝完后基本不更換濾芯,導致出水不達標,缺乏監控體系,欺騙用戶。
售水機在國內發展有十年,但目前仍缺乏完善的市場準許機制,許多沒有資質的企業游離在市場邊緣,通過虛假、夸大的宣傳,欺騙消費者。目前售水機行業大概有1000多家企業,很多都是無水批、無資質、無服務的小公司或小作坊,產品質量參差不齊,這些對鞏固提升農村安全飲水工程產生損害和負面影響。
互聯網科技的發展,為政府凈化市場環境、提升行業監管力度提供了更加有效的工具。2015年6月和7月,國務院相繼出臺了《關于運用大數據加強對市場主體服務和監管的若干意見》、《關于積極推進“互聯網+”行動的指導意見》,把“互聯網+”的運用作為推進簡政放權和政府職能轉變、提高政府治理能力的重要舉措。但目前,在農村健康飲用水市場,各級地方政府還沒有成型的“互聯網+市場監管”模式。
政府可以借助互聯網技術、利用大數據資源系統監測和分析,對農村健康飲水市場的主體和產品,實施水質數據實時監控和公開。
所以,通過引入物聯網標準,升級行業門檻,并進一步引導企業和政府之間的健康飲水大數據分享,能最大限度為實現農村健康飲水市場植入更多誠信基因,實現市場環境凈化。
三、建議
作為與農村居民生活品質息息相關的民生課題,農村飲用水質量的改善和提升,將取決于包括中央政府在內的各級政府在這一領域內的真抓實干、創新施政。據此,提出如下建議:
(1)國務院相關部委如農業部、水利部、商務部等聯合出臺指導意見,引導市場參與各級政府“十三五”期間實施的農村安全飲水鞏固提升工程。
國家部委出臺的指導意見,在地方政府創新組合公共資源、搭建政企合作平臺方面,可給出具體可行的操作建議和空間。
(2)在農村凈水市場監管方面,相關部委和行業協會根據時代發展,修訂相關標準,提升行業準入門檻,促進良好誠信市場生態盡快形成。
建議衛生部、環保部、住建部、工信部、國家質檢總局、國家標準委、輕工部、國家海洋局和相關行業協會等多個部門進行充分協調溝通,對現有國家、行業相關標準進行梳理、總結,特別是涉及凈水產品的相關標準,打破部門和行業局限,結合物聯網時代環境和農村健康飲水需求,進行歸類合并,完善修訂。
(3)對于貧困地區農民健康飲水需求,國務院扶貧辦可指導各地政府制定相關扶貧方案,配套扶貧資金,探索健康扶貧、精準扶貧新模式,實現扶貧資金社會效益的最大化。
在當前貧困地區,農村安全飲水工程鞏固提升和農民健康飲水需求滿足方面,存在的問題更加突出。國務院扶貧辦可以在各級政府扶貧資金的使用上,與農民健康飲水需求相結合,創新思路、探索多贏模式,為扶貧、脫貧注入更多民生內涵,融入健康元素,健康扶貧。(秦順齊?郎豐君)
(責任編輯:郝亞峰)
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違者將被追究法律責任。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