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文章委員:非遺保護任重道遠 非遺傳承人要具備工匠品質


    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   時間:2017-03-11





      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3月11日訊 全國政協委員、原文化部黨組成員、副部長,中國藝術研究院黨委書記、院長兼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主任,現中國藝術研究院名譽院長、博士生導師王文章研究員,在其下榻的北京會議中心全國政協委員駐地,就非遺保護話題,接受了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的專訪。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藝術研究院名譽院長、博士生導師王文章研究員 (圖片攝影:郎峰峻)


      非遺保護任重道遠


      王文章委員認為,非遺保護最根本的是立法保護。自2011年6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通過后,近6年來,中國非遺保護進入了依法保護階段,這是一個里程碑式的發展。


      “可以說,從此以來,我們的非遺保護更具科學性,更加講究規范性,更加有了保護的整體性,保護的方向和目標也更明確,措施更具體,是在原有基礎上向前邁了很大的一步。”王文章委員同時表示,目前一直存在的非遺保護經費投入不足、有些非遺項目歷史包袱重、非遺技藝及載體社會認知度不高、非遺傳承人青黃不接等現實問題仍應清醒認識到。


      王文章委員認為,目前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面臨的問題和困難主要是:


      第一,一些依靠口傳心授方式加以承傳的文化遺產正在不斷消失;許多傳統技藝瀕臨消亡;大量有歷史、文化價值的珍貴實物與資料遭到毀棄或流失;隨意濫用、過度開發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現象經常可見。


      第二,法律法規建設的進程不能與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緊迫性相適應。由于保護工作仍未能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整體規劃,與保護相關的一系列問題不能得到系統性解決。保護標準和目標管理以及收集、整理、調查、記錄、建檔、展示、利用、人員培訓等工作相對薄弱,保護管理資金和人員不足的困難普遍存在。


      第三,一些地方保護意識淡薄,重申報、重開發、輕保護、輕管理的現象比較普遍。少數地區進行超負荷利用和破壞性開發,存在商業化、人工化和城鎮化傾向,甚至借繼承創新之名隨意篡改民俗藝術,損害了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原真性。


      第四,適合中國保護工作實際,整體性有效性的工作機制尚未建立,在不少地區政府主導的有效性難以體現。


      王文章委員認為,在保護工作存在的問題中,有兩種傾向尤其應引起我們的注意。一種是建設性破壞,一種是保護性破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正在全社會范圍內引起人們廣泛參與的興趣,由于認識不正確,或出于良好愿望或出于經濟目的,建設性破壞和保護性破壞,常常是在加強保護和開發利用的名義下進行,更具有危害性。


      “現在,中國新農村建設正在全國農村展開,對農村進行新的建設,這本身是件好事,但是由于非物質文化遺產大部分都保存在農村地區,如果建設不當,很容易對其造成不可挽回的損失。拆舊村建新村,不對蘊含歷史文化內容的有形遺存加以認真保護,承載這個村莊歷史文化記憶的載體也就蕩然無存。過去幾十年來,這一方面已經造成了很大的損失。”


      王文章委員同時表示,當前保護性破壞的危害也很明顯。一些項目被確定為保護對象后,一些人片面地去開發它的經濟價值,如對古老村落的過度旅游開發和一些手工藝項目的大量機械復制,使這些項目顯現的某種人類文明以及這種文明成長的過程,因我們的“保護”而中斷。


      在服務于旅游開發的目的下,原生態的歌舞,按照當代膚淺時尚的審美趣味加以改造;傳統的民間手工藝制作大量機械復制;古老村落成了喧囂的鬧市。“從表面上看,似乎是被保護項目的繁榮,實際上是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一種本質性傷害。”王文章委員對此頗為關切。


      “可以說,搶救和保護那些處于生存困境中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已成為時代賦予我們的非常緊迫的歷史使命。”


      非遺傳承人要具備工匠品質


      王文章委員認為,非遺保護強調本真性繼承前人技藝的同時,還應結合傳承人自身體驗加以豐富綜合,創新創造地傳下去。要深刻認識非遺傳承具有恒定性與活態流變性對立統一的根本規律。


      傳統技藝的積累是恒定的,但傳承人本身性格、原材料和技術環境的變化,就會令它產生新的調整。王文章委員舉例說:“就拿臭豆腐來說,不同的師傅,不同的火候,就會有不一樣的味道。以前是手磨豆腐,現在機器加工,爐柴火換成了燃氣,但臭豆腐的核心制作技術一直延續了下來。”


      關于在現今環境中,如何選擇并培養合格的非遺傳承人,王文章委員認為:“非遺傳承人要具備工匠品質。非遺保護的核心就是保護傳承人。保護傳承人不僅僅是保護起來,而是要尊重他的地位,認識他的價值,尊重他的傳承和創造。”


      王文章委員表示,近些年,非遺傳承人申報名錄就是為了尊重傳承人,使他們能有一個良好的傳承環境。“傳承人要擁有神圣的責任感和堅守的品格,具備真正的工匠精神,把項目最本真的品質、最核心的技藝堅持傳承,像愛惜自己的生命一樣保護好文化遺產。” (王其團?郎豐君)

    (責任編輯:郝亞峰)

      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違者將被追究法律責任。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35964

    www.色五月.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