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兩會”,簡政放權、深化改革、創新創業、保障民生等“熱詞”仍將是輿論關注的焦點。回首2016年,再次梳理這些“熱詞”所折射的是本屆政府完成的一份沉甸甸的“成績單”。
2016年是“十三五”規劃開局之年,也是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攻堅之年。本屆政府把加快轉變職能、簡政放權作為開門第一件大事來抓。李克強總理多次強調,要緊緊扭住簡政放權這個“牛鼻子”,逐步厘清政府和市場的邊界。2013年以來,國務院分9批審議通過取消或下放的行政審批事項共618項。簡政放權已成為本屆政府行政改革的亮點,最大限度地激發了市場和社會的活力,為“雙創”清障搭臺,推動中國經濟全面轉向創新驅動型發展的道路。
在深化改革方面,2016年3月25日,國務院批轉國家發展改革委《關于2016年深化經濟體制改革重點工作意見》,《意見》表明了2016年深化經濟體制改革的重點是“更加突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更加突出問題導向和目標導向、更加突出基層實踐和創新、更加突出抓改革措施落地”。2016年8月16日,國務院發布《關于推進中央與地方財政事權和支出責任劃分改革的指導意見》,進一步合理劃分中央與地方財政事權和支出責任,建立現代財政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提升。此外,還就醫藥衛生、鹽業、網約車等領域出臺了改革意見。
在促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方面,國務院提出加快眾創空間發展,服務實體經濟轉型升級,為推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增強發展新動能、促進社會就業、提高發展質量效益、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提供了重要支撐。隨后,《關于促進科技成果轉移轉化行動方案的通知》《關于建設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示范基地的實施意見》等文件的頒布,在更大范圍、更高層次、更深程度上推動了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新局面,加快發展新經濟、培育發展新動能、打造發展新引擎,提供了支撐平臺、掃清了政策障礙。2016年11月4日,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布《關于完善產權保護制度依法保護產權的意見》,這是推動中國廣大民眾創新創業的具有里程碑意義的舉措,它使有恒產者有恒心,經濟主體財產權得到有效保障,是實現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的堅實基礎。
從統計數據看,2016年全國新設企業552.8萬戶,同比增長24.5%;日均新設企業1.51萬戶,比2015年高出0.31萬戶;到2016年年底,全國個體私營經濟從業人員實有3.1億人,比2015年增加2782.1萬人;新設小微企業周年開業率達70.8%,近八成開業企業實現營業收入。新增市場主體的“井噴式”增長,表明在國家政策的鼓勵下,“雙創”事業迎來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其效益已經初步展現。
一切發展都是為了增加人民福祉。李克強總理說,發展的根本目的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破解民生難題、回應民生關切、滿足民生需求,也會增添發展動力。2016年11月14日召開的經濟工作座談會首次和“民生改善”聯合起來,無論是上文所述的簡政放權轉變政府職能,還是醫改等深化改革的舉措以及推進創新創業從機制上打破層級壁壘,其落腳點都是為民謀取實利。
事實上,2016年致力民生的行動遠不止于此,精準扶貧、住房保障、推動就業、棚戶區改造等方面的工作亮點不斷。12月1日《發展權:中國的理念、實踐與貢獻》白皮書的發表,已經客觀準確地描述了中國民生事業的真實狀況——不斷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使每個人都能得到全面的發展,依然是中國共產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
轉自:中國經濟時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