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態紅線監管平臺今年試運行


    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   作者:寇江澤    時間:2017-02-22





      20日,在環保部例行新聞發布會上,“生態保護紅線調整,‘只能增加、不能減少’”被反復提及。據環保部自然生態保護司司長程立峰介紹:“將在生態保護紅線劃定過程中建立監管平臺,及時監控、整改問題,該平臺今年將試運行。”


      只能增不能減,生態紅線剛性十足


      我國雖已建立2740處自然保護區,陸域面積142萬平方公里,約占我國陸地國土面積的14.8%,基本形成了類型比較齊全、布局基本合理、功能相對完善的自然保護區網絡。但是,“當前的生態保護仍然面臨十分嚴峻的形勢,部分地區生態系統退化嚴重,生物多樣性品質降低的速度尚未得到有效遏制,破壞生態環境的行為仍然時有發生。”程立峰說。


      日前出臺的《關于劃定并嚴守生態保護紅線的若干意見》提出建立生態保護紅線制度,對上述問題的改善有積極作用。生態保護紅線作為維護國家生態安全的底線和生命線,減少了就是破壞了底線,危及到生命線。“生態保護紅線一定要體現在剛性上。”環保部南京環境科學研究所所長高吉喜說,生態保護紅線涉及到重大民生保障、重大基礎設施建設的,可以進行調整,但要經過科學的評估,要有嚴格的措施,且紅線保護面積只能增加,不能減少。


      將構建天地一體化生態安全監測評估體系


      “我們要開展日常的監測評估,每年通過地面和衛星相結合的‘天地一體化’手段進行監測。”高吉喜說,根據《若干意見》提出的“面積不減少,性質不改變,功能不降低”進行評估,將監測評估的結果作為對地方干部政績考核的主要依據,做得不好的要被問責。


      針對備受關注的祁連山等自然保護區被嚴重破壞的情況,程立峰介紹,要在生態保護紅線劃定過程中建立生態保護紅線監管平臺。“對紅線范圍內的這些保護區進行監督、檢查、監控,發現問題及時處理。對已經存在的歷史遺留問題,也要列出清單,督促地方政府限期整改。”


      程立峰透露,環保部將以現代觀測技術和大數據為依托,著力構建天地一體化的生態安全監測預警和評估體系。利用衛星遙感技術等手段,建設生態遙感觀測體系。充分運用大數據、互聯網等技術手段,為決策提供支撐。“到2020年,形成天地一體化觀測體系與大數據、互聯網集成的綜合生態安全監管體系。”(記者寇江澤)




      轉自:人民日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35964

    www.色五月.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