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民勤綠洲被沙漠吞噬,古絲路黃金通道河西走廊可能被攔腰斬斷。”
民勤縣連古城沙生植物自然保護區管理站站長陶海璇所說的民勤綠洲,位于河西走廊東北部的甘肅民勤,是中國重要的沙塵暴策源地之一。
甘肅民勤東西北三面被中國第三大沙漠巴丹吉林和第四大沙漠騰格里沙漠包圍,近九成面積為“沙漠和荒漠化”。自上世紀七八十年代開始,石羊河上游來水量減少,進入民勤的地表水銳減,加之當地超采地下水灌溉,荒漠不斷擴張。
民勤綠洲就像一把插進沙漠里的梭子,阻截了兩大沙漠在此合攏的“企圖”。
記者到訪此地時正值隆冬時節,聲勢浩大的民勤綠洲秋冬壓沙工作結束不久,包括草方格技術在內的多種治沙工程進一步向沙漠深處推進,當地408公里的風沙線上已形成300多公里的防護林帶。從空中俯瞰,猶如一座“綠色長城”立于沙漠。
在民勤青土湖一人多高的茂密蘆葦蕩里,陶海璇對中新社記者說,從沙口建起這處“新綠洲”殊為不易。
“以前沙丘與農田緊密相接,一場大風過后,地里莊稼會被打死,道路、電力設施以及周邊工業生產都會受到影響和威脅。”陶海璇說,有些農田被流沙埋掉了,一些臨近沙漠的農戶因不堪風沙侵擾而被迫背井離鄉。
“眼前這片一望無際的蘆葦,在以前就是寸草不生的沙丘。”陶海璇說。
進入21世紀,中國官方對民勤生態治理支持力度不斷加大,尤其是始于2007年的石羊河流域重點治理工程實施,當地持續推進大規模節水、治沙、造林、防污等,地下水位停止下降,局部區域開始回升,森林覆蓋率明顯提高,生態惡化趨勢得到遏制。
干涸半個世紀的青土湖不僅重現波光,并于今年形成逾25平方公里的水面,地下水位增加1米,形成106平方公里的旱區濕地。
“自2010年以來,已累計向青土湖下泄生態水量1.8億立方米以上,這相當于兩個亞洲最大的沙漠水庫紅崖山水庫的水量。”陶海璇說。
甘肅民勤正在告別“風沙肆虐”的昔日景象。生態的持續改善亦讓長期飽受“沙害”的農戶生活悄然發生了變化。
去年,52歲的農民李毅和同村數十農戶籌資在距離青土湖數公里之外的沙地上建起一座生態園,讓沙漠邊緣的民眾也能體驗到“四季如春”,并在周邊配套了一批養殖、種植基地,以供應餐桌上的“綠色食品”。
“過去由于生態環境惡化,沙漠邊緣的自然條件相當惡劣,時常為一頓飽飯興奮一天,為一身新衣自豪一年。”李毅說,現在飲食、居住、網絡等條件都和城里人有一比,尤其是綠色環境更能讓人身心愉悅。(中新社記者 馮志軍 魏建軍)
轉自:中新網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