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開放是國家繁榮發展的必由之路


    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   作者:李文    時間:2016-10-19





      開放是國家繁榮發展的必由之路


      ——治國理政論壇“堅持開放發展”理論研討會綜述


      10月14日至15日,中宣部在廣州市召開治國理政論壇“新發展理念系列理論研討會”第四場研討會,主題是“堅持開放發展”。中央有關部門、社科研究單位、高校、思想理論工作“四大平臺”、廣東省社科理論界部分專家學者以及部分地方負責同志,共約100人參加了研討會。與會專家學者圍繞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堅持開放發展進行了深入研討交流,形成了廣泛共識,取得了豐厚成果,達到了探討理論、交流思想、分享經驗和深化認識的目的。


      第一,深化了對堅持開放發展的意義、機遇和挑戰的認識。與會專家一致認為,開放是發展的大勢,是我國發展不斷取得新成就的重要法寶。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習近平總書記把開放發展作為引領我國未來發展的重大理念,向世界表明中國開放的大門永遠不會關上。堅持開放發展,必將為妥善應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中的困難和挑戰提供強大動力,為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拓展更大發展空間。


      有專家提出,開放帶來進步,是被古今中外經濟理論和發展實踐所證明的一個深刻道理。從西方古典政治經濟學看,充分肯定開放貿易對于國家發展的重要作用,認為在國家發展中都存在“比較優勢”,只有生產那些與貿易伙伴相比更有效率的商品并拿來交換,貿易國才能同樣獲得繁榮發展;從我國古代看,也有許多關于開放發展的樸素思想和理念,如“互通有無”“以所有易所無”“以所多易所鮮”“以所工易所拙”等,凡是以類似思想作為對內對外經濟政策基礎的時期,往往都伴隨著經濟繁榮、百姓富足、社會安定、文化發達;從我國近30多年的發展歷程看,對外開放是我國的基本國策。我國過去快速發展起來依靠的是改革開放,走向未來也要依靠改革開放。G20杭州峰會取得的豐碩成果,展現的正是開放理念的成就。


      有專家提出,堅持開放發展是適應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的迫切需要。當前,要實現速度轉換、結構優化、動力轉換和質量提升的發展目標,除繼續挖掘國內發展潛能外,厚植開放發展理念、充分利用“兩個市場、兩種資源”是必要條件。這是因為,要實現中高速增長需要不斷擴大外需和外資的貢獻度。現在,我國經濟增速下行還未探底,經濟企穩的基礎尚未筑牢,靠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的“寬松”來穩增長的邊際效應遞減,內需對經濟增長的拉力很難大幅度提升,繼續保持和增強外需對中國經濟的拉動力仍是必要的政策選項;要實現結構優化需要深入參與國際產業價值鏈分工。我國經濟結構優化不是簡單地“剪長板”,搞去產能、去僵尸,而是要發揮我們的“長板優勢”,不斷延長我國具有比較優勢的產業和優勢產品的生命周期。這就需要我國企業走出去“開工廠”,推動國際產能合作,通過與“差異性、互補性”合作來實現互利共贏;要實現創新驅動需要借助世界智慧和國際智力。新常態下我國經濟的根本特征是從要素驅動到創新驅動的動力轉換,這就需要大力學習和引進別國的先進經驗和技術,引進國外優秀人才,充分運用好世界智慧和國際智力的“外溢效應”;我國經濟發展質量躍升將使我們更好融入經濟全球化和惠及世界。新常態下我國經濟發展的落腳點是“質量躍升”和“質量趕超”,從而保證我們更加獨立地融入經濟全球化,同時惠及世界尤其是廣大發展中國家的人民。


      有專家提出,當前我國經濟發展外部環境發生了深刻變化,堅持開放發展面臨著許多重大機遇。一是國際產業競爭與合作的態勢發生重大調整,為我國提升在全球價值鏈中的地位創造了機遇;二是以信息技術為代表的新技術革命將有力地促進我國產業結構升級;三是高端產業活動加速向我國轉移帶來的產業機遇;四是高端人才加速回流帶來的人才機遇;五是低成本海外并購帶來的機遇;六是參與全球基礎設施建設帶來的機遇;七是參與全球經濟治理帶來的機遇。


      有專家提出,我國堅持開放發展面臨多重挑戰。其一,國際金融風險進一步加劇。當前,世界經濟增長格局發生重大變化,大國宏觀政策發生調整,資金跨境流動加速,國際金融風險增大;其二,外需不足與競爭加劇抑制我國出口增長。這是目前我國開放發展面臨的一個突出問題,如果不能迅速提升新的國際競爭力,未來前景仍不容樂觀;其三,面臨新一輪經貿規則的壓力。以跨太平洋伙伴關系協定(TPP)為代表的新一輪經貿規則,涉及勞工標準、環境標準等內容,對我國擴大對外貿易和投資帶來一定壓力。


      第二,深化了對發展更高層次開放型經濟的思路和舉措的認識。與會專家一致認為,必須準確把握經濟全球化新趨勢和我國對外開放新要求,奉行互利共贏的開放戰略,堅持內外需協調、進出口平衡、引進來和走出去并重、引資和引技引智并舉,不斷提高對外開放水平,以對外開放的主動抓住機遇、化解風險,贏得經濟發展和國際競爭的主動權。


      有專家提出,必須充分利用“兩種資源、兩個市場”,在供給側和需求側同時發力。在供給側上,充分利用全球高端生產要素,包括人才、技術、管理等,促進國內企業的創新,提升我國產品的質量、技術、品牌,不斷提升我國在全球價值鏈的分工地位;在需求側上,不斷提升我國高附加價值產品與服務的國際市場份額,充分利用國際市場,支撐我國企業的創新,加速出口結構升級,促進國內產業結構升級。


      有專家提出,必須充分發揮區域優勢,加快形成沿海內陸沿邊分工協作、互動發展的開放新格局。一要深化沿海內陸沿江開放發展戰略布局,深度參與全球競爭合作,加快改善“海強陸弱、東快西慢”不平衡的局面;二要借鑒學習東部沿海地區的開放經驗,縮短內陸沿邊地區在制度改革、載體建設、外資利用、技術引進、人文環境建設等諸方面的學習時間;三要構建互聯互通的國內外交通大通道和多式聯運的綜合交通體系,降低內陸及沿邊地區的物流成本;四要努力實現由區域通關一體化走向全國通關一體化,降低內陸及沿邊地區的行政成本。


      有專家提出,必須推動我國從貿易大國向貿易強國邁進。邁向貿易強國是實現中國夢、強國夢的重要組成部分。貿易強國,一般指貿易規模位居世界前列,對外貿易競爭力強,貿易質量效益好,在國際市場擁有重要產品定價和經貿規則制定話語權乃至主導權的國家。對照貿易強國的標準,我國還存在一些差距。必須緊緊抓住轉變外貿發展方式這一主線,著力推動外貿法律體系、外貿政策、財金政策、企業、安全保障、規則治理等方面的創新,大力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不斷提升動態比較優勢,加快培育外貿競爭新優勢,推動外貿向優質優價、優進優出轉變。


      有專家提出,必須積極參與全球經濟治理,推動構建世界經濟新秩序。一是推動國際經濟治理體系改革完善,推動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世界銀行等國際經濟金融組織切實反映國際格局的變化,特別是增加新興市場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發言權;二是推動建立國際經濟金融領域、新興領域、周邊區域經濟合作等方面的新機制新規則;三是推動建設和完善區域經濟合作機制,加強周邊區域經濟合作;四是積極引導全球經濟議程,落實G20杭州峰會共識,推動構建創新、活力、聯動、包容的世界經濟;五是維護和加強多邊貿易體制,促進全球貿易投資的自由化和便利化,堅定反對各種形式的貿易保護主義。


      第三,深化了對推進“一帶一路”建設的認識。與會專家一致認為,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重大倡議,順應和平、發展、合作、共贏的時代潮流,提供了一個具有廣泛包容性的平臺,是我國形成對外開放新格局的重要象征,是推動開放合作、促進和平發展的“中國方案”。


      有專家提出,“一帶一路”的倡議具有非凡的時代價值和歷史深意。在全球經濟“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今天,“一帶一路”變“10億人的全球化”為“73億人的全球化”,變“中國地圖的中國”為“世界地圖的中國”,變“小圈子的全球治理”為“兼濟天下的全球治理”,意味著中國在全球經濟格局中的影響不斷擴大。“一帶一路”是中國擴大對外開放與經濟外交的頂層設計,是推動全球經濟治理變革的主動作為,必將塑造全球經濟新格局。


      有專家提出,推動“一帶一路”建設,必須秉持親誠惠容,堅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則,找準突破口,以點帶面、串點成線,步步為營、久久為功,取得扎扎實實的進展。一是繼續建設國際經濟合作走廊,加強國家和地區間交通建設規劃的對接,共同優先推進骨干通道建設,優先打通缺失路段,暢通瓶頸路段,提升道路通達水平,構建聯通內外、安全通暢的綜合交通運輸網絡;二是打造境外產業集聚區,鼓勵和引導中國企業到沿線國家投資興業,將中國的優勢產能和沿線國家市場、資源結合起來,幫助它們發展特色產業,支持它們建立產業體系;三是暢通投融資渠道,發揮金融合作平臺作用,為“一帶一路”建設提供持續可靠的融資保障。


      有專家提出,“一帶一路”建設是一項長期的、系統性的工程,下一步應該從以下方面繼續推進:一要做好規劃。加強各部委、各地區之間的統籌協調,防止將“一帶一路”視為傳統招商引資的新招牌,造聲勢、做文章,盲目跟風建設;二要講好故事。用沿線國家和地區能夠接受的語言大力弘揚“和平合作、開放包容、互學互鑒、互利共贏”的絲路精神,堅持內外有別,對外消除誤解,對內凝聚合力;三要完善支持體系。強化對投行、信托、企業管理、法律、審計、咨詢與調查等商務服務業領域中國企業的支持,形成對中國企業“走出去”建設“一帶一路”的強大支撐;四要承擔社會責任。引導和鼓勵企業樹立正確的世界觀,重視國家形象和長期利益,變全球化營銷為全球化經營,多參與當地社會建設,實現長期發展。


      第四,深化了對構建以合作共贏為核心的新型國際關系的認識。與會專家一致認為,我們的事業是同世界各國合作共贏的事業,必須堅定不移維護世界和平、促進共同發展,構建新型國際關系,打造人類命運共同體,開啟中國特色大國外交新征程。


      有專家提出,合作共贏是新型國際關系的必然趨勢。世界各國只有相互尊重、平等相處、和平發展、共同繁榮,共同維護以聯合國憲章宗旨和原則為核心的國際秩序和國際體系,積極構建以合作共贏為核心的新型國際關系,才能促進人類的安全與發展繁榮。必須繼續加強國家間的溝通和協調,更多發揮新興市場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積極性,對跨國性、全球性問題進行有針對性的制度設計,尊重文明多樣性和行為體多樣化,在世界各國同頻共振中實現共贏發展。


      有專家提出,必須同心打造人類命運共同體。人類命運共同體是中國作為負責任大國提出的富有遠見的頂層設計,必須用具體的內容和行動去推動:其一,中國作為大國,不僅需要身體力行,率先垂范,而且需要敢于擔當,勇于推動;其二,中國需要尊崇和踐行國家間相互尊重、相互了解和理解,文明互鑒的理念;其三,中國需要積極推動各國包容共贏、協調聯動,攜手構建合作共贏新伙伴;其四,中國需要繼續展現領導風范、擔當精神,積極倡導并推動各國拋棄歧見、消除隔閡,一起走向世界美好新未來。


      有專家提出,必須妥善處理好與各方的關系:一是切實運籌好大國關系。大國是影響世界和平的決定性力量,必須處理好與俄羅斯、美國、歐洲的關系,增進信任、加強合作,共同推進人類利益共同體和命運共同體建設,維護好人類共同生活的地球家園;二是深化同周邊國家的互利合作和互聯互通。堅持與鄰為善、以鄰為伴,堅持睦鄰、安鄰、富鄰,突出體現親、誠、惠、容的理念,處理好與東北亞、東南亞、中亞、南亞周邊國家的關系,不斷增進互信、鞏固友好、加強合作、促進共同繁榮;三是把我國發展與廣大發展中國家共同發展緊密聯系起來。堅持正確義利觀,做到義利兼顧,以義為先,切實加強同發展中國家的團結合作,打造攜手共進的發展同路人。


      有專家提出,必須樹立能力和責任平衡的大國形象。隨著中國與世界關系發生的歷史性變化,中國涉足的領域不斷增多,承擔的國際責任和義務已經從對外經濟社會援助領域擴展到全球治理幾乎所有領域,積極參與制定海洋、極地、網絡、外空、核安全、反腐敗、氣候變化等新興領域治理規則的制訂,推動改革全球治理體系中不公正不合理的安排。當然,任何一國所承擔的國際責任和義務都是有限度的,不能超越其發展水平、綜合國力以及國內民眾的認知等客觀條件限制。對中國來說,應采取循序漸進的方式,積極尋求承擔能力和國際責任的平衡。




      轉自:人民日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35964

    www.色五月.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