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克強:以群眾切身感受衡量改革成效


    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   作者:王念茲    時間:2016-10-10





      “現在群眾確實能感覺到,很多原本要‘跑腿’的事項被取消或下放了,但這個‘感覺’和新聞發布的‘數字’還是有差異。”李克強總理在10月8日的國務院常務會議上說。


      當天會議確定,在2013年、2014年兩次精簡政府核準的投資項目基礎上,進一步下放核準項目,以深化改革更大釋放市場活力。李克強強調,政府工作必須“實實在在”,哪些事項是“取消”、哪些是“下放”、哪些仍然保留,都要拿出明明白白的一本賬。


      “衡量改革成效,不僅要看取消或下放的‘數字’,更要看群眾實實在在的‘切身感受’!”總理說。


      給群眾、給企業一個準確的信號,給市場一個明確的預期


      當天會議決定,根據這幾年經驗,可將國家規劃范圍內有明確標準的投資項目核準權下放。李克強明確要求,對于各類審批事項,能取消下放的要堅決取消下放,能簡化的要盡量簡化,但如果確實還需要研究,那就先“等一等”,根據實踐情況進一步探索完善。


      “能放什么、不能放什么都要說清楚,決不能‘繞彎子’,再設置一些拐彎抹角的‘條條框框’。”總理說,“一定要給群眾、給企業一個準確的信號,給市場一個明確的預期!”


      李克強強調,我們的改革從來都是“漸進式”的,簡政放權等改革同樣要實事求是,一步一步扎實推進。


      “政府權力在哪、企業社會有什么權限,一定要向社會、向企業、向市場明明白白講清楚。政府工作要透明,要有公信力!”總理說。


      政府不能“亂作為”,而要“明作為”!


      “現在群眾對社會文化領域的消費需求越來越強勁。但同時,一些社會領域的投資審批有時卻是‘雞生蛋、蛋生雞’,企業在幾個部門之間跑來跑去,就是批不下來!”總理說。


      當天會議還要求要研究加大醫療、教育、文化、體育等社會領域向民間投資開放力度。李克強表示,我國社會領域發展還有很大潛力,擴大社會領域投資開放對于帶動消費、改善民生有重要意義,社會投資這方面的意愿也很強。有關部門要認真開展調研、清理文件,放松過“緊”的管理束縛,打破過多的條條框框,加快補上社會領域發展的“短板”。


      “政府不能‘亂作為’,而要‘明作為’!”李克強最后要求,“要用有力的‘放’和有效的‘管’,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王念茲)




      轉自:中國政府網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35964

    www.色五月.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