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濟南西北部的槐蔭區,黃河從這里經過,并在200多公里外的東營市奔流入海。在黃河兩岸,分布著接近1萬畝的水稻田。
這些由黃河水澆灌出的優質水稻田,出產的正是當地有名的吳家堡大米。“這里交通方便,距離西客站僅5公里,本用作規劃建設預留區,但我們去年年底把它劃定為永久基本農田,等于把這些水稻田保護起來了”,濟南市國土資源局槐蔭分局副局長侯毅對中新社記者說。
永久基本農田的劃定相當于為良田安上“保護罩”。“城鎮周邊的耕地,多是長期形成的高產田,在城鎮發展的過程中,被鋼筋水泥一圈一圈地吃掉,會造成嚴重后果”,國土資源部部長姜大明曾表示,劃定好永久基本農田,將“倒逼”城市劃定發展邊界。
據了解,在過去一年多的時間內,包括濟南在內的中國106個重點城市周邊永久基本農田劃定任務審核工作已提前完成。姜大明日前透露,中國新劃永久基本農田面積560.39萬畝,劃定后永久基本農田面積1883萬畝,平均保護比例由43%提高到61%。
除106個重點城市外,以今年年底為限,中國還將在全國范圍內劃定永久性基本農田。永久基本農田一經劃定,則不得隨意調整。專家指出,除了法律規定的能源、交通、水利、軍事設施等一些國家重點建設項目選址,確實無法避讓移辦的,其他任何建設都不得占用這些農田。
這也將使得永久基本農田和河流、山體等一起成為中國城市開發的實體邊界,阻止城市的“攤大餅式”擴張。
國土資源部土地整治中心副主任鄖文聚表示,劃定永久基本農田的主要出發點和功能還是保護耕地。同時,也是用基本農田把城市的邊界管控起來,這樣城市蔓延發展的勢頭就會得到遏制。此外,劃定永久基本農田也能夠讓城市的發展格局得到進一步的優化。這有國際經驗可供借鑒。在荷蘭的最發達的核心部位,有一個讓世界驚訝的“綠心”。這個大面積的農業區把城市的增長、基本農田的保護與生態格局的塑造三者統一起來了。
雖然意義重大,但這條看似簡單的“線”卻十分難劃。在劃定初期,因擔心為經濟發展套上“緊箍咒”,中國各地普遍遇到了“不敢劃”、“不愿劃”等問題,特別是在縣區政府和工業區阻力最大。
濟南國土資源局總規劃師許宗生表示:“很多人擔心這條線一劃就把城市發展鎖死了,我們為此做了很多工作。”最終濟南全市劃定城市周邊永久性基本田達到33.87萬畝。
鄖文聚也解釋說,人們有一種想法:劃定永久基本農田,就影響了城市的增長。當然,“這條線”一劃對城市發展的速度、方向會有些影響,但這種影響是合理的、正確的影響。
例如:濟南市在劃定永久基本農田之后,在分布圖上,黃色的基本農田圖斑圈起了整個濟南市的規劃建設區。加之,南北有山、有河,濟南市的發展被控制在現有的城市范圍內。
再如浙江省杭州市,在東西南北四邊分別形成農田與智能制造、創業創新、濕地水源、文化歷史等相輔相成的良性發展。城市周邊的基本農田連接起杭州城市周邊山川河流森林湖畔,形成天然生態邊界和綠色空間,真正讓城市“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中新社記者龐無忌)
轉自:中國新聞網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