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何盤活優質文化資源?專家學者熱議支招


    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   作者:申亞欣    時間:2016-05-25





      鑰匙扣、書簽、紙扇……高度雷同、做工粗劣的紀念品充斥在各大名勝古跡、博物館、美術館,常常被網友吐槽。隨著新政策的出臺,今后,這種狀況可能將有所改善。


      近日,文化部、國家發展改革委、財政部、國家文物局等4部委聯合印發《關于推動文化文物單位文化創意產品開發的若干意見》,一石激起千層浪,引發社會各界廣泛關注和討論。


      文化和市場搭起對接橋梁


      “以前的文化體制改革是‘兩分法’,即按照公益性文化事業與經營性文化產業兩類劃分。這一文件的出臺,打破了這一界限。”在文化文物單位發掘文化資源、開發文化創意產品研討會上,國家行政學院文化政策與管理研究中心主任祁述裕為新出臺的改革意見點贊,他進一步指出,按照原來界定方法,導致公益性文化單位沒有活力。


      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張頤武認同這一觀點,他指出,當前,我國文化文物機構里有大量的資源,由于規定限制難以盤活。“優質的文化資源沒法去和市場直接對接,就像兩條沒有交集的平行線,《若干意見》出臺后,有效的在這兩個平行線之間搭起了一個橋,具有重大意義。”


      祁述裕特別注意到《若干意見》強調文化文物單位開發文化產業要走社會化的路子,“這是在體制機制創新上實實在在的舉措,但是在具體實踐中,還應探討研究收入如何分配、社會如何監督”。


      國家文物局政策法規司處長彭躍輝則在研討會上透露,《文物保護法》正在修改中。“以前我們的《文物保護法》就是講保護,不講利用。現在中央提出來,要把資源正確利用,我們現在就想把文物利用的原則放到《文物保護法》當中去,這是我們正在做的事情。”


      博物館文化應走進尋常百姓家


      文化部公共文化司白雪華副司長指出,《若干意見》更多考慮的是老百姓的需求,最終落腳點是為百姓創意、滿足老百姓的個性化文化需求。“老百姓的文化需求遠不止讀書、看報,他們現在需要的是個性化、多樣化的,公益性文化單位應該承擔起這個責任。”


      “通過文件,能讓公共文化的服務深入人心,讓文化通過文創的形式潤物細無聲可以走進老百姓生活當中。”中國傳媒大學文化發展研究院院長范周建議,把博物館、圖書館、美術館這些好的東西通過藝術的開發,讓圖書館、博物館走進老百姓家,走進學校課堂。


      去年,因獨特設計迅速成為“網紅”的故宮系列文創產品,得到了無數網友的熱捧。在文化產品開發走在前列的國家博物館近期也有新動作。國家博物館副館長李六三介紹說,國家博物館將與互聯網企業推出線上文創產品交易平臺,實現文化資源與產業資源的對接,同時,兼具有知識產權保護的功能。


      盤活優質文化資源需多方發力


      如何盤活優質文化資源,國家文物局政策法規司處長彭躍輝認為,首先應當增強五個意識:知識產權意識、跨界意識、平臺意識、體驗意識、品牌意識。


      “當前的文創產品開發在文博單位的積極性、產品品質、社會參與等方面均存在不足。”彭躍輝指出。


      中國文物交流中心副主任周明認為,加強文化創意品牌保護,提升品牌培育意識以及知識產權創造、運用、保護和管理能力,非常重要。“文博資源的知識產權是一個非常大的資源,而且是一個文化創意產業的很重要的競爭力,也可以說是一個核心的競爭力。應當注重文博版權資源和品牌資源的保護利用。”


      觀復博物館副館長李瑄表示,民辦博物館也可以承擔社會教育功能,希望國家多支持民辦博物館,重要的不是資金支持而是政策,不希望輸血希望自己造血。


      在文化文物單位發掘文化資源、開發文化創意產品研討會上,專家們指出,激發文創資源活力,還需要細化改進,制定實施細則。(記者申亞欣)




      轉自:人民網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35964

    www.色五月.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