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2月26至27日,二十國集團G20財長和央行行長會議在上海舉行。2
2016年2月26至27日,二十國集團G20財長和央行行長會議在上海舉行。
G20成員國財長和行長就包括世界經濟、促進穩定增長、投資和基礎設施等八方面的議題,展開溝通討論,并達成較廣泛的共識,會后發布公告。
會議認為近期市場波動未反應經濟基本面,但后續仍應采取更多行動,來提振全球增長的共同目標。具體而言,應綜合利用貨幣政策、財政政策和結構性改革。
針對會前較多希望形成政策溝通協調的呼聲,會議指出,未來將加強就外匯市場密切溝通討論,減少政策的不確定性,減少負面溢出效應,并增加透明度。
公告具體內容如下:
1.世界經濟:市場過度波動未反應經濟基本面
資本流動出現波動,大宗商品價格大幅下跌,地緣政治風險加劇,英國可能脫離歐盟,難民問題等,將對經濟造成沖擊。全球經濟下行風險和脆弱性加大。對全球經濟前景進一步向下修正風險的擔憂日益增加。
近期市場波動的程度并未反映全球經濟基本面。多數發達經濟體的經濟活動將繼續溫和擴張,主要新興市場經濟體的增長將保持強勁。會議同意需要采取更多行動,以實現提振全球增長的共同目標。
2.強勁、持續、平衡增長框架:加強政策溝通
將各自以及共同使用所有政策工具,包括貨幣、財政和結構性改革政策,來實現這些增長目標。
貨幣政策將繼續支持經濟活動,保持價格穩定,與中央銀行的職責保持一致,但僅靠貨幣政策不能實現平衡增長。
財政戰略的目標是提振經濟,將靈活實施財政政策,以促進增長、創造就業和提振市場信心,同時增強經濟韌性,并確保債務占GDP的比重保持在可持續水平。盡可能采取增長友好型的稅收政策和公共支出,包括將支出優先用于支持高質量投資。
會議重申,匯率的過度波動和無序調整會影響經濟和金融穩定,將就外匯市場密切討論溝通;避免競爭性貶值和不以競爭性目的來盯住匯率;反對各種形式的保護主義;減少政策的不確定性,減少負面溢出效應,并增加透明度.
加快結構性改革將提升中期潛在增長,并使經濟更具創新性、靈活性和韌性。
提出一系列改革的重點領域和指導原則,為G20各成員推進結構性改革提供參考;并將建立一套指標體系,更好地評估和監測各成員結構性改革進展及其是否足以應對結構性挑戰。
3.投資和基礎設施:多邊開發機構支持融資
重申對推進投資議程的承諾,重點關注基礎設施發展,堅持數量和質量并重。
鼓勵多邊開發銀行制定支持高質量項目的量化目標,并共同采取行動,以吸引新的長期投資融資、促進基礎設施投資,包括:撬動私人部門資金,加強新老多邊開發銀行的合作,推進多方合作聯合融資模式,并支持項目準備相關工作。
啟動全球基礎設施互聯互通聯盟倡議,增強基礎設施計劃之間的合作與協調。
4.國際金融體系:推動平穩、有序演變
支持在2017年年會前完成IMF第15次份額總檢查的時間表,包括新份額公式。
支持世界銀行按照達成一致的路線圖和時間表實施股份審議,目標是逐漸實現平等投票權。
推動主權債務重組進程的有序性和可預期性,并加強債務可持續性框架。
更好地監測資本流動,包括更加及時地識別風險,以應對大規模資本流動帶來的挑戰。
歡迎IMF完成了2015年特別提款權SDR定值方法審查,支持擴大SDR的使用以及本幣債券市場開展進一步工作。
5.金融體系改革:落實巴薩爾III
鼓勵各國當局加強跨境合作,包括落實有效的跨境處置機制和場外衍生品改革,在恰當的時候予以互認。
支持巴塞爾委員會完善巴塞爾協議III的工作,避免進一步大幅度提高銀行業的總體資本金要求。
強烈鼓勵落實已議定的支付與市場基礎設施委員會CPMI-國際證監會組織IOSCO《金融市場基礎設施原則》,并繼續加強對金融市場基礎設施的監管。
繼續加強普惠金融議程。要求普惠金融全球合作伙伴GPFI制定落實G20中小企業融資行動計劃的框架,研究制定一套數字普惠金融的高級原則,以及改善數據的收集和指標。
6.國際稅收
按時落實BEPS項目,繼續監測并應對BEPS相關問題,確保稅收公平和平等競爭,鼓勵相關非G20成員和轄區,包括發展中國家。
落實專項稅收情報交換標準和稅收情報自動交換全球標準AEOI,并號召所有金融中心和轄區在2017年或2018年底前加以落實。
中國將通過建立一個國際稅收政策研究中心做出自身貢獻,目的是進行國際稅收政策研究和設計,并向發展中經濟體提供技術援助。
將在今年7月召開的G20國際稅收高層研討會上探討稅收政策在促進經濟可持續增長中所發揮的重要作用。
7.反恐融資
將加倍努力,應對各種恐怖融資的所有來源、技術和渠道,并將加強合作和信息交流。
8.綠色金融和氣候金融
建立了G20綠色金融研究小組,識別綠色金融發展面臨的機制和市場障礙,研究如何提高金融體系動員私人資本進行綠色投資的能力。
對通過氣候變化《巴黎協定》表示歡迎,重申致力于落實2030可持續發展議程。
轉自:21世紀經濟報道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