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種精心設計的會議形式——它的議題一般年初就已確定,列入全國政協年度協商計劃;它的與會人員充分體現廣泛性,全國政協領導同志、相關部委負責人和政協委員、專家學者圍坐而談;它的氣氛充分體現協商精神,熱烈而有序,與會者人人暢所欲言,時有爭論與交鋒;橢圓形的桌子不設主席臺,各個與會者都能感受到平等。會議的名稱叫全國政協雙周協商座談會,每次都是全國政協主席俞正聲主持。2013年10月至今已舉行46次,先后900余位委員和專家參與,其“坦誠、務實、民主”的風格讓各界紛紛點贊。
雙周協商座談會是全國政協繼承優良傳統基礎上的創新之舉,已成為新形勢下人民政協溝通思想、增進共識、協調關系、凝心聚力的有效平臺,成為人民政協推進協商民主的重要陣地和品牌。
制度創新,協商民主探索縱深
2013年10月22日,經過反復醞釀和精心籌備,全國政協第一次雙周協商座談會在政協禮堂金廳舉行,議題是分析當前宏觀經濟形勢,就如何統籌穩增長、調結構、促改革,保持經濟發展良好勢頭議政建言。
人們發現,這場全新亮相的座談會與政協以往的會不太一樣:首先是高規格,俞正聲主席親自主持,與會的厲以寧、李毅中、陳錫文等十多位委員和學者都是議題領域內的權威;會議的開法卻很接地氣,與會者都能獲得發言機會,暢所欲言,俞正聲主席在聽取發言中時有插話、詢問,與大家一同探討;有關部委負責人也積極與委員互動,現場回應關切。
高規格、真問題、說實話、重實效……從一開始,雙周協商座談會就具備了民主務實的基因。
在首次雙周協商座談會上,俞正聲主席開宗明義:“雙周座談會是人民政協的優良傳統,要總結好、利用好其中的寶貴經驗”“雙周協商座談會是對雙周座談會的繼承和創新。”
1950年4月,各民主黨派、無黨派民主人士聯合發起召開雙周座談會,當時也有人叫“神仙會”,是中國共產黨與各民主黨派領袖共商國是、共同建設國家的一種很好的形式。后來,雙周座談會改為不定期舉行,至1966年7月共舉行了114次。
“神仙會”,采取民主的、和風細雨的方法,讓與會者自由交談、討論,對黨和政府工作坦誠地提出意見與建議。在特定的歷史情境下,發揚民主、廣開言路的“神仙會”,開得生動活潑,人人心情舒暢,成為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史上的佳話。
如今,在新的歷史條件下,這一中斷了近半個世紀的優良傳統,得以接續和創新,再次煥發出生機和活力。
正如名字所顯示的差別,如今的雙周協商座談會,更加突出協商議政。
協商民主,無疑是十八大以來中國民主政治的高頻詞,從十八大報告首提,到三中全會部署,再到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成立65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中著重論述,“協商民主”登堂入室,逐漸蔚為大觀。有學者指出,協商民主或為深化政治體制改革突破的一條重要路徑。
人民政協自成立之日起就是政治協商的重要機構,如何發揮人民政協作為協商民主重要渠道作用,不斷推進協商民主廣泛、多層、制度化發展,是新一屆全國政協面臨的重要任務。
雙周協商座談會成為重要抓手,以協商為旨歸精心設計的這種會議形式,滲透著濃濃的民主意味,在創新協商載體、增加協商密度、豐富協商內容、提高協商成效方面多有創見。
——大致每兩周一次,每次邀請20人左右,5年下來就有近2000人次政協委員參與,政協協商密度陡升,效率不高的問題迎刃而解,曾經“年委員、季常委、月主席”的說法成為歷史,委員主體作用得到有效激發。
——協商議題大都提前確定,列入全國政協年度協商計劃,而這份協商計劃“規格”很高,經中央批準。將協商納入決策程序,讓協商機制得以確立。
——協商內容大為豐富,縱覽歷次座談會議題,汽車尾氣治理、依法獨立公正行使審判權檢察權、集中連片特困地區精準扶貧、化解產能過剩、著力提升創新能力、規范城管執法行為、快遞條例制定……都是當前改革發展中十分重要、民眾關心和輿論關注的話題,協商的及時性和時效性也大為增強。
——為確保協商成效,會前,各民主黨派中央和政協各專門委員會都要提前做大量扎實調研;會上,國家有關部門負責人到場與委員對話,直接聽取意見;會后,座談會上形成的重要成果都會書面報送黨中央、國務院及有關部門,供決策參考,有效推動建言獻策成果轉化……
以雙周協商座談會為中心,政協這個平臺上的各種議政資源盤活了,全國政協還專門制定了雙周協商座談會工作辦法,使其成為一種程序合理、環節完整、靈活有效的制度化協商形式,在國家政治生活中發揮著越來越大的作用。
雙周協商座談會制度的建立和成功實踐,也完善了全國政協協商議政的大格局——每年一次全體會議,兩次專題議政性常委會和兩次專題協商會,20次左右雙周協商座談會,再加上通過專題協商、對口協商、界別協商、提案辦理協商等形式開展的其他協商活動,人民政協作為協商民主的重要渠道和專門協商機構,作用更加凸顯,實踐愈加深入。
問題導向,協商平臺結碩果
去年兩會期間,作為全國政協委員的“小巨人”姚明著實又火了一把,被媒體贊為參政議政的模范委員。
原來,姚明在一次全國政協的雙周協商座談會上提出建議,把體育賽事審批制改為備案制,以鼓勵企業參與體育產業。結果幾個月后,國務院出臺的一份關于體育產業的文件,采納了這條建議。
雙周協商座談會之所以引起強大的社會反響,還在于它堅持問題導向,協商真問題,敢于建真言。而它聚焦問題的秘訣是6個字:“小切口、大視野”。
“題目小一點,討論的問題集中一點。”在雙周協商座談會的選題上,俞正聲主席多次強調。他希望善于從關系全局的小問題入手,選準一個切入點,真正把它研究透,以點帶面、點面結合,切實找出解決問題的有效對策。
翻檢46次雙周協商座談會的議題,其中大部分選題并不如我們想象的那么“高大上”,相反有些出人意料的“小”,如“利用水泥窯協同處置垃圾廢棄物”“建筑工人工傷維權”“《快遞條例》的制定”等。但細細一想,這些小切口的背后,卻是諸如化解落后產能、保障農民工權益、產業升級等大戰略、大問題。
這正是選題設計的精髓——注意選擇現實生活中存在的而又解決得不是很好的、切口比較小的問題來協商。這樣設計,一方面是出于會議時間的考慮;另一方面,題目太大會導致“老虎吃天無從下口”,小切口有利于力量集中出成果。
“建筑工人工傷維權”問題的解決,便是得益于這種精巧設計。雙周協商座談會召開前,國務院有關部門與政協一起調研,并在調研基礎上起草了有關建筑業工傷保險問題的文件草稿,拿到會上討論。與會人員討論的焦點自然落到工傷保險問題上,大家圍繞資金來源、體制機制障礙、部門利益等各方面進行詳盡周全的研討,然后形成供國務院決策的參考建議。
最終,這個多部門十幾年沒有解決的問題,在政協這個平臺上得以推動解決。
協商的魅力在一些需要協調利益的問題上,往往得到最鮮明的體現。也因此,一些爭議較大的問題,成為雙周協商座談會的選題。如“農村土地確權登記和相關法律問題與對策”“轉基因農產品的機遇與風險”“規范城管執法行為”等,這些選題,要么是公眾普遍關心卻推行效果不明顯的領域,要么是利益沖突明顯的重大問題。
當前改革已經進入到了深水區,許多重大改革舉措都會觸及利益,政協的作用就是通過協商平臺,讓各種意見建議交流、碰撞,讓不同利益群體達成共識,最終推動改革破題前行。
2014年兩會上,李克強總理在作《政府工作報告》時談到,要淘汰黃標車和老舊車600萬輛,這個“600萬”的數字,便來自一次雙周協商座談會的建議。
“推進建筑產業化勢在必行。”有關建筑產業化的雙周協商座談會后,中央領導同志在報送的信息上作出上述批示,要求住建部會同有關部門深入研究,積極穩妥推進建筑產業化。
而在“發揮社會組織在社會治理中的作用”雙周協商座談會次日,民政部部長李立國就立即召集相關司局,對民辦非企業單位的改革問題進行了專題研究。
……
意見建議之所以引起中央領導和有關部門的高度重視,有的還直接反映在相關政策文件的制定上,得益于全國政協注重建言成果的轉化,及時上報信息。
這些成果無疑在科學民主決策方面大有裨益。座談會的目的在于提供一個平臺,給決策和規劃提供智慧和意見。
發揚民主,匯聚改革正能量
2014年1月9日的雙周協商座談會,主題是“核電和清潔能源發展”。中國要不要大力發展核電?這個問題社會各界眾說紛紜。
座談會上,與會者也分為兩派。“挺核派”認為,核電是清潔能源,在霧霾日益嚴重、能源結構調整迫在眉睫的情況下,中國應該更多使用清潔能源。“反核派”則認為,核電站技術上并不成熟,應該對其實行總量控制。幾位委員和專家針鋒相對,你來我往,上演了一幕精彩的觀點交鋒。
參加這次座談會的全國政協委員、中國東方電氣集團公司董事長王計回憶說,爭到激烈處,主持會議的同志笑著維持秩序,“我們是只交鋒,不爭吵”。
這樣的場面在雙周協商座談會上并不鮮見。由于每次會議時間有限,參會人員都踴躍爭先發聲,還可以隨時插話、提出質疑,經常會因具體觀點不同而爭論起來,但最終增進了共識,推動了問題的解決。
提倡熱烈而不對立的討論,開展真誠而不敷衍的交流,鼓勵尖銳而不極端的批評——這正是雙周協商座談會始終堅持的民主態度。
為了就一個議題充分協商,座談會的組織者在邀請參會人員時也頗費心思:必須是相關領域的代表人物,或是有研究有發言權的,既安排政協委員、民主黨派人士,也注意邀請一些觀點對立、有代表性的專家參加。
不同立場、不同視角、不同觀點的代表經過面對面溝通協商、交流交鋒,有效解決了信息不對稱造成的認識上的偏差甚至誤解,增進了共識,提出的意見建議更有針對性,提高了協商議政的實效。
雙周協商座談會從一開始就定下了這樣一條原則:“堅持廣開言路、求同存異、民主協商、集思廣益,鼓勵各界別委員知無不言、言無不盡,充分發表意見和建議。”
這條原則被正式寫入了雙周協商座談會工作辦法,在迄今為止的40多次會議中都得到了很好的執行。參加過雙周會的人都有相同的感受,在這個會上如果講空話套話,通常會被“毫不留情”地打斷,發言都是直奔主題,反映真實情況,直接提出批評和建議,會上全是實打實的“干貨”,感覺很“過癮”。
比如,在以“化解過剩產能”為主題的雙周協商座談會上,全國政協常委李毅中就直言不諱:“化解過剩產能雖然經過了很多努力,坦率地講,成效并不顯著。”“對于產能絕對過剩的行業,再好的項目也不能再上了。”
在就“轉基因農產品的機遇和風險”進行討論時,全國政協常委武維華提出意見:“如果政府部門在管理工作上總是‘慢半拍’,經常是在媒體不一定準確的‘曝光’之后再被動跟進,無疑會加劇公眾對轉基因技術的質疑和認識上的混亂。”
在最近舉行的“《快遞條例》的制定”雙周協商座談會上,順豐速運有限公司負責人坦率說出自己的擔憂:“安全的主要責任被放在快遞公司,這讓我們壓力很大,我認為這會妨礙整個快遞行業的發展。”
既暢所欲言、各抒己見,又理性有度、合法依章,最終通過“商量”把所有人擰成一股繩。
更為重要的是,按一年20次左右雙周協商座談會計算,每年就給近400位全國政協委員提供了反映情況、提出意見、與政協領導面對面交流的平臺和機會。一屆政協5年下來,絕大多數委員都將有機會參與其中。每位委員也不是一個人“戰斗”,他的身后是所聯系的界別群眾。
因此,在雙周協商座談會的平臺上,真正體現了習近平總書記說的“有事好商量,眾人的事情由眾人商量,找到全社會意愿和要求的最大公約數”。
雙周協商座談會的生動實踐,拓展了人民政協協商民主的廣度和深度,展現了社會主義協商民主的強大生命力,也必將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匯聚更多正能量。(新華社記者吳晶晶孫鐵翔本報記者劉維濤李昌禹)
轉自:人民日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