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務院總理李克強1月3日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部署進一步優化營商環境,持續激發市場活力和社會創造力;確定加大支持基礎科學研究的措施,提升原始創新能力。
會議指出,優化營商環境就是解放生產力、提高綜合競爭力。按照黨的十九大和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精神,改革創新體制機制,進一步優化營商環境,是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促進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基礎,也是政府提供公共服務的重要內容。一要以簡政減稅減費為重點進一步優化營商環境。對企業開辦、納稅、施工許可、水電氣報裝、不動產登記等事項大幅精簡審批、壓縮辦理時間。進一步清理取消經營服務性收費和行業協會商會收費,降低通關環節費用。大力推動降電價。促進“證照分離”改革擴容提速。以“雙隨機一公開”為原則,積極推進綜合監管和檢查信息公開。加快建立以信用承諾、信息公示為特點的新型監管機制,制定失信守信黑紅名單及管理辦法并向社會公布。二要嚴格依法平等保護各類產權,加大知識產權保護力度。政府要嚴守承諾,不能新官不理舊賬、對企業不公平對待或搞地方保護。保障不同所有制企業在資質許可、政府采購、科技項目、標準制定等方面公平待遇,堅決查處濫用行政權力排除和限制競爭的行為。全面實施市場準入負面清單制度,在全國推行外商投資企業商務備案和工商登記“單一窗口、單一表格”。三要借鑒國際經驗,抓緊建立營商環境評價機制,逐步在全國推行。會議決定,堅持問題導向、突出重點,對提升辦理建筑許可和跨境貿易便利度開展專項行動。打造國際化、法治化營商環境,為企業和群眾提供辦事便利,進一步激發市場活力和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深厚潛力。
恒豐銀行研究院商業銀行研究中心主任吳琦表示,優化營商環境根本是要立足市場和企業反映的突出問題,從降成本、保公平著手。一方面,由于稅費的調整優化空間較大,降成本要著重在減稅降費方面下功夫,比如降低涉企經營性收費,降低企業融資、物流、用能、成本等。另一方面,良好營商環境的關鍵在于公平公正。由于歷史、觀念、體制等多重因素影響,部分地區營商環境不公平、不公正的問題仍未得到有效解決。打造公平公正營商環境,需要法治化和國際化兩條腿走路。法治化是根本保障,強化依法行政的理念,嚴格依法保護各類產權;國際化是必然趨勢,與國際接軌和融合,有利于提升國際競爭力和對國內外投資者的吸引力。這要求我國借鑒國際經驗,加快建立營商環境評價機制。
中國社科院工業經濟研究所副研究員趙劍波告訴記者,推進“證照分離”等改革措施,為“雙創”營造良好營商環境的同時,持續優化市場環境,激發市場主體活力。更重要的是,在市場準入環境和市場競爭環境優化的基礎上,有助于加快構建現代產業體系,促進形成全面開放的局面。(記者 林遠)
轉自:經濟參考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